编者按:
自古以来,江西省南康市就是沟通中原和南粤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这里不但享有“中国甜柚之乡”的美誉和闻名全国的家具生产加工基地,更有着一群深爱着这方热土、为振兴当地经济和造福百姓而默默奉献的信合人!
在“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道路上,南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深入实施“产业兴康”的发展战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倾力帮助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转型,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没有辛勤汗水的灌溉,就没有硕硕果实的沉沉份量;没有坚韧执着的精神,就没有开拓进取、独占鳌头的势头。正是具备了以上品质,南康农信人一步一个脚印,将“南康信合”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当地百姓心中,并将以更真诚的服务推动“三农”事业更好发展。
数说成效:
截至2013年5月底,南康市联社各项存款突破55.4亿元,贷款余额超过30.3亿元;存贷规模均领先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当于再造了6个江西省联社成立之初的南康市农村信用社。
在该社成立的8年内,累计发放各项涉农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相关贷款的90%以上;承办了该市100%的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及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并免费承担了全市15万余农户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优抚金等18项涉及民生的代发业务,真正成为了当地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勇担社会责任
履行“支农”职责
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南康市联社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始终勇于担当责任,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在消除农村金融盲区的进程中,南康联社全力投入人力物力,最大限度保证边远地区金融服务质量。截至当前,该联社在全市8个镇、12个乡共设立营业网点38个,是当地唯一一家对本区域内乡镇及部分较落后地区实行全覆盖的金融机构。
2003年,当地政府先后对三益、大岭、圩下、内潮四个乡镇实行了“乡改村”的政策。随后,当地乡级政府机构撤离了该地,但是南康农信社却依然选择了继续和当地老百姓在一起。
“乡政府撤了,但是我们不能撤。我们要是撤了,得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多少不便啊!” 南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李斌如是说道,“对农信社而言,责任有时比利益更为重要!”
事实上,这四个分社自设立以来,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以圩下分社为例,2012年全社贷款总量不足500万元,全年贷款利息收入不到30万元,而仅存款利息支出就超过100万元,再加上建筑折旧、设备更新、器材损耗、员工工资等成本,网点实际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然而,网点的全覆盖,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很大便利。
2009年初夏,南康市浮石乡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洪灾,数以百计的农房在洪灾中毁于一旦。南康联社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为灾民提供了信贷支持。
“一场洪水下来,什么都没了。幸亏信用社给了我3万元的信用贷款,让我有能力重建家园!”至今提起此事,浮石乡青云村腊树下村民赵春禄依然十分感激。
“农信社的根在农村,本质是服务农民兄弟,让其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金融服务。”南康市联社理事长李斌坚定地说。
随着《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出台,土坯房改造作为其中重要的民生工程被列在了首要位置。然而,在土坯房改造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农户在享受了政府补贴之后,却依然面临着建房资金不足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要求辖内相关银行机构,设立专门的土坯房专项贷款产品,并分配了相应的任务。
事实上,迄今为止,南康市100%的土坯房改造贷款均来自于农信社。土坯房贷款项目主要对象为经济条件欠佳的农户,而对银行而言,该贷款项目明显存在“面广额小,投入大,回报小、风险大”的特性,使得当地其它银行对该项目一直望而却步、消极应付。而南康联社却主动承担起了全市的土坯房改造贷款项目。
截至日前,南康联社已主动为当地土坯房改造的农户发放专项贷款超过300万元,年底有望突破1000万,有4000多户农民因此受惠。
服务万千百姓
做实小额农贷
“小额农贷贷款证就像存折一样方便,可以随时支取,非常方便。这下我的养猪计划可有着落啦!”南康市麻双乡圩下村村民方海洋一手拿着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一手拿着刚“取出”的3万元贷款高兴地说。
据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是信贷人员通过逐村逐户上门摸底调查、拍照建档,在掌握各家各户的信贷资金需求情况后,召开全村资信评定小组大会,确定各家农户的信用等级及贷款额度,并在全村公示后,将贷款证发放到农户手里。之后,农户便可以像使用存折一样,凭借该贷款证去所在乡镇的信用社网点随意“支取”贷款。
方海洋正是这批贷款证的用户之一。去年农信社对他进行了摸底调查,经过评级授信后,给予他3万元的授信额度,并发放了贷款证。
“只要拿着这本贷款证,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像使用存折一样到信用社‘支取’贷款。” 信用社信贷人员告诉方海洋。
今年年初,方海洋为扩大经营需购进十几只母猪和一批生猪仔,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正是农信社的这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在南康市,像方海洋凭借一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就能随时“支取”所需贷款的农户越来越多,这项服务正受到更多农户的肯定。
与此同时,农村党员“双带”贷款是南康市农信社联合当地政府推出的又一项惠农贷款政策——通过支持农村党员创业、发挥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改善农村地区贫困落后面貌。
“农信社推出的农村党员‘双带’贷款很得人心,为我们党员和广大群众做了一件大实事,我非常感谢他们!”南康市十八塘乡内潮村党员明经锋动情地说道。
明经锋从事生猪养殖多年,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去年,为扩大养殖规模,他在当地农信社申请到了3万元的农村党员“双带”贷款。由于经营得法,明经锋当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他还不忘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将养殖技术与经验传给周边的群众,实现了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的目标。
创新信贷产品
助推产业经济
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家具行业,是当前南康市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当地家具企业达5900余家,年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从业人员有20多万人。
多年来,南康市农信社一直积极支持当地家具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家具产业因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不足造成的融资难题,南康联社率先创新发展了家具产业信用共同体贷款,为家具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信贷支持。
“幸好有农信社陪我们一路走来,我的家具厂才能渡过一个个难关,走到今天的规模!”南康市卧美尔家具厂老板肖越仁回忆道。
2001年,年仅21岁的肖越仁在农信社贷款1万元开始了回乡创业之路。2005年是南康家具产业大起步的一年,这一年,肖越仁又在农信社通过抵押贷款获得8万元,将原来的小作坊注册为公司,开始了企业化、规模化的运作。2009年,他又以联保贷款的方式向农信社贷款40万元,将公司过时的杂木产品升级为橡木产品,当年公司盈利实现翻倍。
2012年,肖越仁的公司处于产品升级换代、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抵押物均已融资并投入在生产中,家具厂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难题。南康市农信社介绍其组建了一组家具产业信用共同体,为其提供了70万元的贷款,通过这笔资金,该厂更新了一条生产流水线,年总产值增加了1000万元以上,年利润增加了120万元以上,企业效益显著提升。
据了解,自2008年南康市农信社开办信用共同体贷款产品以来,该社已组建信用共同体100余组,累计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958笔、金额6.75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南康家具产业发展。
南康甜柚皮薄果大、甜酸适度、清香飘溢,素有“天然罐头”、“果中珍品”的美称,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南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甜柚之乡”。
然而,南康甜柚产业在发展道路上却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一直都是困扰着该产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近年来,南康联社充分利用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及贴近乡村、贴近农户的优势,组织基层农信社信贷人员进村上户,对每户柚农进行调查摸底。通过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首批便与当地种植面积大、果质优良的5000户农户确立了信贷关系,为金融服务甜柚产业夯实了基础。
“多亏农信社下了这场‘及时雨’,今年我家才有了大丰收,农信社就是咱们农户的贴心朋友!”南康市龙回乡三益村村民刘添福诚恳地说道。
刘添福是当地甜柚种植农户。2010年4月,因扩建果园、购买甜柚种子化肥需要增加资金,但缺乏房地产抵押,他当时一筹莫展。信用社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该农户资信状况较好,当即为他办理了果园抵押贷款60万元。这笔及时的周转资金使得刘添福当年收入增加了10万余元。
此外,为了破解果业发展难题,南康市联社还利用自身产品优势,为柚农提供灵活多样、量身定做的特色信贷产品。先后推出了以文明信用农户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相结合的“福康果业”信贷产品;以农户联保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相结合的“兴康果业”信贷产品;以房产土地抵押贷款和果园抵押贷款相结合的“绿康果业”信贷产品。
2011年6月,赤土乡瓦岭村村民田先明、刘金燕等5人因种植甜柚需增加流动资金。经过对其资信状况、经营规模的一番考察之后,当地农信社为他们组建了农户联保体,并一次性为他们发放15万元贷款。
“农信社不仅贷款受理快,而且非常人性化,真正能为咱们果农着想!”田先明充满感激地说。
如今,在农信社的支持下,该市甜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23万亩,当地共有13156户果农享受到了农信社给予的信贷支持,甜柚已成为当地柚农种在青山绿水间的一座座“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