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储备外棉连续流拍 难道是风头已过

□ 徐潇源

  自6月20日开始,国家储备棉成交比例出现下滑,就连火爆的进口棉也出现流拍,市场瞬间变化,后市难料,不禁引起市场诸多猜测。

  优质棉仍缺

  资金是瓶颈

  河北石家庄某20万锭纺织企业负责人赵总说,目前纺织企业呈现下游消费不见好转,企业订单稀少,经营困难重重;所用原料比较单一,大中型企业一般是国储棉和进口棉;前期所拍国储棉和2012年进口棉普遍质量一般,不能满足配棉需求等特点。“现在还是缺好棉花,尤其是质量较好的外棉。”赵总希望能在7月底国家结束抛储前能再拍下2000—3000吨2011年度进口棉和3级以上新疆棉。但此时赵总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据他介绍,目前企业流动资金已然不多,除了给工人支付工资及一些正常财务支出外,已没有资金购买原料。

  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正在遭遇资金瓶颈,很多大企业也在“钱荒”中挣扎。河北唐山某纱厂以生产高品质纱线为主,拥有10万锭高档精梳紧密纺生产线和8条瑞士立达全自动转杯纺生产线,产品定位高端,企业用棉主要是澳棉、美棉以及部分新疆棉,目前企业原料库存在25天左右。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企业本打算再购买3000多吨进口棉,可近期一直争取不到当地银行贷款,他们企业只能在等待中望梅止渴。

  据悉,今年以来国内纺织企业普遍资金短缺,其原因一是产品销售不好,资金回笼困难;二是银行控制对外放贷,因此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三是市场比较浮躁,不少企业资金放于股市、房地产市场,造成整体资金链紧张。

  配额数量增多

  企业货比三家

  据了解,6月份以来,纺织企业陆续拿到配额,用配额签订外棉或直接在保税区通关外棉的企业增多,对竞买储备外棉形成冲击。山东德州某企业负责人李经理说,他们企业本月初从国外棉商手中订购了3000多吨澳棉,预计7月上旬到厂,因此企业能够保证正常用棉需求。“如果不是价格和质量特别有优势,我们暂时没有采购计划。”李经理介绍,近期外棉价格持续下跌,吸引了国内许多纺织企业的目光。据中国棉花网数据,截至6月25日,进口棉中国主港报价继续走低,多数品种下跌1.5美分,其中澳棉报价98.04美分,折人民币一般贸易港口提货价16049元/吨,美棉一般贸易折人民币报价15422元/吨,与国内棉花价差在5000元/吨。

  “纺织企业还是首选配额进口棉花,估计7—8月份会大量到港。”一位专做进口棉花的贸易人士介绍,6月中下旬,中国的青岛、张家港、上海等港口保税区及物流区库存棉花总量在37万吨左右,较本月上旬减少2万吨以上,表明外棉销售正在逐步好转。“对于中国的纺织企业来说,缺的不是高等级的棉花,而是价格低廉的高等级棉花。”该贸易商说,对于购买国储进口棉和配额通关棉花,企业在有配额的情况下会首选配额通关。

  据了解,为了在弱市中生存,企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在原料选择上一般会货比三家,哪家划算选哪家。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国储进口棉出现流拍与配额冲击有关。

  新年度逼近

  进口棉风头是否已过

  距2013/2014年度越来越近,其实国内一些较大型企业原料库存基本够用到9月份,而一些资金较紧张的企业也表示年度后期用棉“基本有谱”。据山东、河北、河南、天津等地部分企业介绍,通过近一个月的“疯抢”储备进口棉,已基本能够保障用棉需求,后期采购将更多转向正常需求。天津某纺企负责人赵经理说,他们企业生产用棉主要是进口棉、新疆棉和地产棉,一般是按60%、20%、20%的比例分配,目前他们企业拥有进口棉1.2万吨,能够满足3—4个月的用量,但是相对地产棉和新疆棉偏少,企业打算竞买储备棉或是在现货市场再采购部分新疆棉和地产棉。

  “可能后期进口棉竞拍不会那么激烈了,进口棉的风头过了。”赵经理认为,市场的资源配置有其自身规律,“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国储进口棉经过一个多月的火爆,也该归于平静了。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国家实施储备棉出库销售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不管是哪种原因致使近日储备进口棉流拍,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周边国家竞争激烈等环境下,纺织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究竟是选择国储棉,还是进口棉,相信企业的心里都有一个标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