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等家电企业骗补被审计曝光
本报讯 6月21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第25号公告显示,2011年、2012年为空调、平板电视、电脑、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产品推广的专项资金分别为26亿、37亿元。在审计中发现,格力、格兰仕空调、美的空调等8家家电企业存在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补等行为,共骗补9000余万元。其中,格力骗补金额居榜首,违规获得补贴资金2157.76万元。审计司已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目前正依法查处中。
家电企业骗补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家电消费的补贴政策,具体有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节能补贴等。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以补贴促进消费的办法是骗补难以遏制的主要原因。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次骗补多聚集于空调领域,这与空调企业的商业特征有关。空调销售在总公司之下,还有分公司、经销商、代理商,商业流通链较长,无论是企业总部还是终端销售都很难将信息全部掌握。正是这种不透明导致骗补的发生,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导致无论是直接将资金注入消费环节,还是补贴给厂家都会出现漏洞,而在近5年时间的持续刺激消费下,补贴方式应该画一个句号了。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向媒体记者表示,针对家电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让不少家电企业患上了政策补贴依赖症。
(金亮)
企业应反思自身诚信体系
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公告显示,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尤其是在去年6月起实施的节能惠民政策中,有8家知名企业骗取节能家电补贴近9062万元,其中,格力电器骗取金额最高,达2157.76万元。
早在几年前,有关家电企业骗补的事件便已见诸报端。但由国家权威部门来公布审计结果,这还是头一次。截至目前,在这些涉事的违规企业中,除个别企业有所回应外,大多数均选择沉默。
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家电行业已形成成熟产业,家电行业甚至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充分的行业。近年来,家电行业的消费市场发展旺盛,在产品上也不断推陈出新。而2009年开始实施的节能环保家电补贴,更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审计署曝光的部分家电企业丑闻,说明企业不但没能抓住机会加速自身发展,还令企业的信誉受到很大影响。作为企业,尤其是被点名的知名家电大企业,更应认真反省,要建立起政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对企业通过投机赚取国家补贴款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完善制度漏洞,并加大处罚力度。需要时,司法部门更应介入。而企业更应通过此事进行反思并加强自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违规企业的名单中很难找到外资企业的名称,外资企业同样享受中国的家电补贴政策,为什么外企基本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截至5月31日,国家节能补贴政策正式结束。至此,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近年密集推出的家电消费刺激政策全部退出市场。未来,家电市场发展将更平稳,竞争更公开,家电企业竞争也将转移到品牌、研发水平和销售渠道的竞争。企业也应尽快跳出“扶持依赖症”,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获得更大发展。补贴政策结束后,企业会以敏感的姿态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一个行业的发展最终也只能依靠其自身。
(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