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6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把丽江的柔软时光泡在平湖秋月
——访云南丽江平湖秋月茶馆
□ 本报记者 周 滨

  平湖秋月茶馆掌门人解方。
  茶馆雅间。
  气派的厅堂。
  同名普洱茶。
  暖色走廊。

  如果你一个人到了丽江,想坐下来喝杯茶,那就一定会听说有座叫“平湖秋月”的茶馆。它是丽江城的一个剪影,也是一张名片,更留下过天南海北的情谊。在那些朝来夕往、寒暑交替的岁月中,“平湖秋月”和着它的道道茶汤一起,穿越了这古城岁月。 

  丽江城里的创业人

  在我来丽江之前,曾有友人笑着打趣:“小心丽江太过于柔软,一不当心就会泥足深陷。”这话让平湖秋月茶馆的掌门人解方感慨不已:“的确,自从2005年举家搬到丽江,我就再也剪不断这座城的山山水水和街角巷陌。在重新创业的8年时光里,我从迷惘到坚定、从困惑到超脱,这里见证了我的奋斗和那些青春岁月。”

  原来在开茶馆之前,从云南红河走出的彝族青年解方,曾经在秦淮河畔做了5年茶叶生意,那时刚出校门的他,成为第一批在南京卖普洱茶的人。可就在南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时,解方的健康出了问题,他不得不和妻子回到老家——云南屏边县城。在那段休养身体的日子里,解方一直苦思冥想自己的未来定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老家这个并不发达的县城里,茶馆的生意却空前火爆,仅有的两家都是人头攒动。“为什么我不自己开个茶馆呢?凭这些年做茶生意的经验和对茶叶本身的爱好,我一定会做得更好!”解方和妻子商量后,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开出了老家县城里唯一一家茶艺馆,并命名为“平湖秋月”。“茶馆名字来源自那首著名的古曲《平湖秋月》,我一听到那段旋律,就感觉这正是我一生要追求的茶境。”坐在我面前的解方,谈起往事,神情安静,身旁一瓮水已在炉上煮沸。

  2005年时,27岁的解方为追求一个更宏伟的茶馆梦,来到了丽江。在走过云南的许多城市后,他把再创业的心情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老家相对来说还比较封闭,而我理想中的‘平湖秋月’茶馆要面向一个更大的窗口,这一点丽江特别契合。它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不但受到全国甚至是受到了世界的关注,而丽江还是当年茶马古道的重镇,作为曾经的边销茶中转站,它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茶风茶俗。”于是解方就在丽江扎下根,于是也就有当地人眼看“平湖秋月”茶馆从无到有,又从小到大,从两层小楼1000多平方米升级到现在的五层楼3000多平方米,从十几个员工到现在40多人的团队。

  采访中,解方坦言道,其实平湖秋月消费的茶客,90%以上又都是常住人口,但当地的人口结构中少数民族占了大多数,而他们对茶的认识只停留在解渴阶段。“可以说,平湖秋月正在引导丽江人的有茶生活,所以哪怕他只进来点上一杯10块钱的茶水,我们也不松懈任何一个服务细节。也许正因如此,许多人来过一次,就成了平湖秋月茶馆的常客,连拥有一张这里的会员卡,也会让他们倍感自豪。”说到这里解方微微一笑,他停下来,开始温杯、醒茶,而我在茶馆的丝竹声中,望见这个男人的坚持与梦想。 

  慢生活中的茶情怀

  在丽江这座海拔2400米的城市里,人总会觉得离天堂很近、离梦想不远,所以有许多来自远方的游子,把他乡守望成了家园。解方的生活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在丽江停下脚步,和他一起喝茶、说茶、看茶书、办茶会。于是从2007年在丽江办第一场秋月堂品茗会开始,解方和他的朋友们,已经走过了近200期的茶聚时光。

  “秋月堂是我从2006年开始经营的自有茶叶品牌,是融合丽江民族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以‘丽江人文普洱’为定位推出的系列茶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慢生活’普洱茶。茶是一种静美的物质,你只有慢下来,才能和它对话,而丽江最吸引人的,也正是那种让人放慢脚步、想做什么又可以什么都不做的心情。”背靠着整整一面墙的茶书,解方告诉我,他现在淘宝上开店卖普洱茶,也卖书和杂志,还创办了古城里唯一一个茶网——丽江茶网。而他做这些,很少是出于经营的考虑。“如果是为了赚钱,我不会不惜一切,也要坚持平湖秋月的清茶馆定位。”解方说。原来为了坚持在茶馆不卖酒,他得罪了曾经捧场的一些商务客户。而他反而觉得这样也好,留下的终究是志趣相投的人,“芸芸众生,三千弱水,我们能聚一群便是有缘。”他笑了,笑容中有几许淡然,又饱含热情和期待。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位于丽江的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有几个学生找到解方,想让他在校园里组织一些茶文化活动,于是解方认识到,国内的茶学茶艺教育在校园中还亟待普及。从那时开始,他便组织了丽江民间茶学堂、茶艺活动进高校以及茶艺大赛评选等活动,均取得了不俗的社会效果。而从2008年开始,解方带领他的员工每学期都在大学里做茶文化推广活动,这项活动到2009年正式升级为“大学校园茶文化节”。由于解方的努力奔走,丽江诞生了一大批高校茶艺学员。“我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让所有的喝茶人通过知茶习茶,看清自己的内心,沉淀纷繁的世事,更懂得品味生活。所以我们的茶艺培训讲究三步,一学泡茶,二学品茶,三学聊茶,所有的过程都注重实用性。”解方认真地告诉我。

  在丽江的一轮明月下,是华灯初上的街市和人声渐沸的茶馆。坐在平湖秋月大堂里的解方,捧一杯清茶,望向窗外说:“但愿人们都有放慢生活的勇气和心情,更希望大家有空时,仍会想起这一段泡在丽江的柔软时光。”

 

北京圣唐古驿设计事务所点评:

  从茶馆的经营规模上来看,3000平方米,上下5层的清茶馆,在国内并不多。大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对茶馆的定位、文化布局及整个空间,有良好的把握,还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挖掘云南作为茶马古道的历史,设计出有别于江南或者其他地方的特色茶馆来。

  从表现元素上来看,在丽江这个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方,大量地运用当地特色、民族元素,打造一个极具当地特点的饮茶空间无疑是最理想的。从平湖秋月茶馆配饰和细节上来看,有云南姑娘图案的屏风、原木的茶桌、藤椅和彝族装扮的茶艺师,这都是点睛之处。从设计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很好的创意,既表现地方特色文化,又受游客追捧,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