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冬虫夏草的价格再一路飙涨,公司或将放弃以冬虫夏草入药的几种处方药的生产。”一位药企董秘无奈地抱怨说。
中药材新一波的上涨行情再次让传统中药企业的前景多了几分渺茫,特别是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中成药更苦不堪言,在政策降价和药材原料上涨双挤压下,传统中药企业的“苦日子”真的来了。
新一波上涨潮
“今年中药材的价格涨得太快了,对于我们做处方药的企业影响实在太大了。”近日,一位医药公司负责人说。
据中国药材网今年5月市场价格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药材市场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5月上升价格品种571个,占总量的50%。此波价格上涨以冬虫夏草、三七、防风等传统药材为主。
以冬虫夏草为例,2009年,冬虫夏草的收购价格在8000元/公斤左右,而到今年年初,每公斤足足涨了5倍。价格上涨更离谱的是三七。数据显示,2009年4月,三七的收购价为95元/公斤,而今年4月,收购价变成了720元/公斤。短短4年,价格上涨了近8倍。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就开始成为一匹“黑马”。据2011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在全国537个药材品种中,超过八成药材价格上涨,平均涨幅为109%,个别药材的涨幅高达400%。
产业上游的原料价格上涨,受冲击最大的是国内中药企业。典型的例子是江中药业。2011年江中制药年报显示,受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影响,综合毛利率下降10.41%。
事实上,中药材价格上升,受影响最大的要属生产处方药的中药企业。
据了解,福瑞股份主打的一款产品为复方鳖甲软肝片,该味药是由11种中药组成的中成药,其中80%的成本来自于虫草。在虫草价格飙升的情况下,其公司毛利率空间明显下滑。福瑞股份2012年财报显示,虫草在2012年的收购价由年初的1.8万元/公斤飙升到年末的3.8万元/公斤,毛利率由第三季度的65.37%下降到29.20%。
除了江中制药、福瑞股份外,同仁堂、天士力、片仔癀、云南白药、九芝堂等都将中药材价格提示写在公司风险提示中。
涨价之惑
短短三年,为何中药材如此飙涨?上述谙熟中药材市场的业内人士道出了中药材涨价的幕后推手:“主要是近两年‘保健’类食品和保健药品价格的飙升,带动了该类中药材的市场价格。而近两年天气原因也促成了中药涨价。”
该人士所说的保健类食品,也就是市场上有一种以虫草为原料的产品,被行业内戏称是“高端奢侈品”的极草,这种产品既没有获得“药字号”批文,也没有获得“健字号”批文。但据调查,该保健类食品的价格却是惊人的高,其价格比同仁堂药店中最好的虫草还要贵。
而粗略统计,极草所用虫草的收购价格一般在四万元到八万元左右一公斤,但是根据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计算,基本上能把一公斤虫草卖到了一百万元。
青海春天就是这类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极草类产品的销售在过去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据青海春天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财年,市场销售1.6亿元,2011年,市场销售12亿元,2012年,市场销售达50亿元。
不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传统中药材不允许用于普通食品。对此,该位人士直言:“该类产品其实是那些打擦边球的企业,炒高了中药材的原料,特别是虫草、人参等一些稀缺中药材。”
不难发现,保健类食品的出现,使中药材以新身份再度跳出国家价格的管控,不断冲击着传统中药材市场。
中药企处境尴尬
中药价格飙升,在压缩药品利润空间的同时,特别是做处方药的中药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处方药都在每次调价的范围内,然而在原料价格飙升,多款传统药被迫成为企业的“鸡肋”。
一位中药企业负责人透露,本来公司有一味药市场容量挺大,但由于制作该药的中药材价格飙升,其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最后企业不得不放弃该味药的生产。
“但该药品市场需求大,市场销路好,是公司的主导产品,若不生产对企业的损失太大,若生产中药材成本都不够,导致企业进退两难。”该业内人士说,如果采用代替品,企业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同时公司还要去政府机构审批,整个流程走完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代替品药效也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近些年在中药材价格飞涨而国家发改委不断限价、降价的双重压力之下,部分中药品类产品价格倒挂现象严重。利润大幅下降,很多药企不得不选择减少物美价廉药品的产量,不少常见的低价中成药纷纷在药店下架。
某制药企业销售部经理表示,今年上半年开始,“霍香正气丸”、“复方丹参片”、“血塞通”、“银翘解毒丸”等一些大品种的价格倒挂最为明显。该人士举例,以前在市面上流通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不下70种,因本来就小的利润空间随着中药价格的上涨再度被压缩,现在剩下连60家都不到,多数企业都在减少产量。
同样的状况出现在“霍香正气丸”等大品种上,一位不愿具名的“霍香正气丸”的龙头企业负责人表示,“最近一年,‘霍香正气丸’产品全线亏损,但大量中药企业的生产无法停止,企业不想丢失市场,只有采用压低生产量来渡过难关。”该业内人士说,某些大型企业为应对原料价格上涨,部分公司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或者进行原料储备,但这毕竟只是部分有实力的制造商才能做到的,整个行业的保护还需要政府关注、支持。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