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巨额负债到宿州甚至是皖北商业龙头,这一步安徽华夏集团走了20年。目前,华夏集团基本形成以购物中心和华夏超市为核心,以社区店和乡镇店为依托,以村级店为补充的遍布宿州城乡市场流通体系,成为宿州市最大城市商业综合体,安徽省连锁业十强。
从巨额负债到宿州甚至是皖北商业龙头,这一步安徽华夏集团走了20年。华夏人凭借对市场的敏锐触角和不断发展创新,完成了从单一的百货经营到城市综合体的转变。
裹挟着酒业、农资、乳品等商品,构建超市、百货、购物中心等多渠道,这个深深扎根于宿州的企业,已然将自己树立成为了皖北的商业堡垒,意图眺望更广阔的市场。
破釜沉舟
安徽华夏集团的前身——宿县地区华夏商社成立于1993年4月。1995年,华夏商社改制为华夏集团,但当时的情况并不容乐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不理解,企业举步维艰,借贷运营、银行贷款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负资产一度高达数亿元。
军人出身的总经理杨念恩,此时坚定地向职工表示:“请大家放心,要苦我和大家一起苦,不把事情干好,我决不离开。”
正是这种军人的破釜沉舟的决心,才奠定了华夏集团的诚实守信开拓的企业文化。
据了解,1996年,在全国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集团以年租15万元租凭并投资500多万元改造了2100平方米的银都商厦,成立华夏商厦,开宿州市超市之先河,为企业的生存踩出了一条路子。
2002年集团又投入2000万元资金对华夏商场进行扩建,商场面积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至1.96万平方米,建成了宿州市最大的仓储式超市——华夏超市,大大提升了华夏集团商业经营能力。
如果说华夏商厦成功地将华夏集团进驻了宿州市民的心中,那么搭乘宿州“千村万户”工程的春风成立的华夏乡村连锁店使得华夏集团真正深入到了宿州的千家万户。
据华夏集团副总经理魏东介绍,2005年,华夏集团被商务部指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集团派专人负责,开办了家家店650多家,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对乡村连锁店实行统一配送,构建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双向流通平台,实现了日用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企业的发展为华夏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树立则夯实了发展的基础。
从国有到股份制,华夏集团逐步摆脱了“大锅饭”桎梏,在经营中根据形势变化先后提出“顾客就是上帝,员工就是品牌”、“顾客至上”、“购物比三家、放心在华夏”等口号,并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认同和赞誉。
此外,华夏集团副总经理魏东告诉记者,集团还成立了女子铜管乐队、时装表演队、合唱队、歌舞队等艺术团体,到街道、农村巡回演出,将华夏品牌深入人心。同时,“华夏之春服装节”、“母亲节华夏献给伟大母亲的爱”、“军民共建”、”“摄影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更是打响了华夏的知名度,影响力辐射宿州在内的整个皖北。
10年转瞬即逝。2006年,正值外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等开始窥觊国内二三线零售市场,这也刺激到了华夏集团敏感的神经,在宿州当地一枝独秀的华夏集团也开始意识到发展的危机。
于是2007年,集团决定投资1800万元对商场进行扩建,使华夏商业经营面积扩大到2.5万平方米,成为安徽省皖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商场,基中包括华夏精品商场,闲置的空间得以合理利用,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年销售收入增加1.6亿多元,利润增加了1000多万元。
目前,华夏集团基本形成以购物中心和华夏超市为核心,以社区店和乡镇店为依托,以村级店为补充的遍布宿州城乡市场流通体系,成为宿州市最大城市商业综合体,安徽省连锁业十强。
多业态进行曲
别样的军歌奏响了皖北人民购物便利,也奏响了华夏集团多业态的雄心壮志。有了好的销售渠道,华夏集团将触角伸向了产品。
白酒成为第一个目标。1999年,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收购了占地200多亩的原大泽酒厂,成立了华夏酒业公司,推出“华夏宴”牌系列酒,荣获乌克巴托国际金奖,每年生产的优质酒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而酒厂土地也升值10倍以上,价值超过亿元,成为集团重要的固定资产。
然而,华夏集团多元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2003年,针对当地乳制品情况,华夏集团又投资500多万元,成立了华夏乳业公司,实现了养殖、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产销链,走出了一条从农户——基地——公司新的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农村连锁店的快速发展也让集团看到了农资产品的需求。2006年,根据本地农村市场特点,华夏集团成立了华夏农资公司,与生产厂家合作,生产经营华夏牌化肥、种子和农药,直接配送到农资连锁店。据悉,目前华夏农资连锁店已达到774家。
店铺有了,产品有了,华夏集团又盯上了房地产。城镇化的发展也为华夏房地产提供了契机。2005年,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华夏房地产公司,5年间实现利润超过3亿元,大大促进和支持了华夏集团的快速发展。
但是,百货、超市、农资、乳业,所有的这些在谋求纵深发展的华夏集团面前已经略显小,只有更大的舞台,才能有更好的表演。
2012年9月德勤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购物中心与连锁品牌合作发展报告》显示,从2009年起,购物中心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快速蔓延。
这一次,华夏集团又走在了前面。2008年初,华夏世贸广场暨物流综合基地项目开始正式启动,将“SHOPPING MALL”引入了宿州,如进行曲般提醒着人们新的综合业态的到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世贸广场于2011年底投入运营。
据了解,华夏世贸广场总投资约5.6亿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两层,地上27层,高99米。地下负一层为2.2万平方米的大型卖场和“L”型商业步行街,负二层为2.2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地上五层裙楼为购物中心,五层以上建有两幢标志性双子塔楼,游园面积6000多平方米。
在不断尝鲜的过程中,华夏依然没有放松对于商业新浪潮的追赶,2012年的7月,华夏商厦又拉开了自己换新装的步伐。
据介绍,公司将原有的办公室和仓库全部改为商场,经营面积增加了数千平方米,聘请国外团队对卖场内部做出先进设计,而中厅也采用了当下流行的天井式。同时,对商场进驻品牌也进行了优化,使之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更加凸显了时尚、潮流、青春的定位。升级之后的华夏商场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新技术助推
20年的发展,华夏集团实现从优秀向卓越的发展,这背后不仅有华夏人的不懈努力,更有新技术的强大助推力。
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数据量。“由于管理分散,没有很好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导致公司的信息化仅仅是形似,停留在单系统状态,数据凌乱分散。”华夏信息部相关工作向记者介绍:“这也使得各种系统之间不兼容、不统一,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
这对于已经初步完成连锁布局,形成连锁规模的华夏集团来说,前景非常不乐观,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为助推力,帮助华夏集团步入信息化、数据化的发展快车道。
基于这一目标,华夏集团特别希望有一套全新的系统,能为公司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让企业信息更流畅,操作更便捷。
为此,华夏集团开始寻求新的信息系统提供者。
在当时的中国流通软件市场,能为零售企业提供好的解决方案的软件企业,寥寥可数。最终,长益科技凭借能在做好行业信息系统这一软件本质的同时,又聚集了一批研究零售行业的专家团队,不仅仅只是提供一套信息系统做定向性的开发,还从企业战略角度去考虑并提供合理的解决化方案入选。
用华夏的评价来说,长益科技“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结构合理”,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定制上。
在系统上线之前,长益科技首先是对华夏集团的现状做了深度调研,在前期对公司员工进行了统一的指导与培训,完成了多次系统初始化以及完整的压力测试。仅仅5个月之后,针对的华夏集团的定制方案就上线了。
但是,新系统的应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上述工作人员解释道,原先的华夏的商品分类方式与长益这边提供的方案差别巨大,但是最后经过多次的分析和对比,最终决定采用长益的方式。
科技的回报也是让人欣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系统应用之前,各部门生成各部门的数据,然后交报表到财务、审计、再分析,数据失去了很多明细信息,造成分析不准确,而现在可以生成集团报表,各种分析手段都可以分析实时的数据。新系统上线后,集团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了约50%,而库存周转率也提高了约30%。
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表示,定制的另一个好处是系统中的客户分析部分可以对华夏集团客户的各种消费习惯、消费状态进行即时的分析,便于对每个客户投放量身打造的资讯,营销策划方案也更有针对性。即使促销方案各种各样,也可以做到同时使用多种方案互不影响,更精确地分摊各种费用,极大地减少了企业成本压力。
此外,新系统分布式架构更好地适应于华夏集团的多业态模式,帮助其走向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