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秀山县梅江镇兴隆坳村有一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3月成立以来,在探索发展中形成了“村支两委+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发展模式,全面调动了农民支持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全村的农户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社员。
这个名为兴旺粮油股份合作社的经济组织现有入社农户1118户,入社社员4500余人,主要从事粮油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及销售等业务。合作社有标准化优质水稻基地2000余亩,建有标准化加工厂房1700平方米,加工设备齐全,年可生产加工优质大米2000吨、碾子米100吨。
依托优势产业 创新发展模式
梅江镇兴隆坳村地势平坦,田土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自古以来就盛产优质稻米、花生和油茶,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的主导和优势产业,其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且口感极佳,曾因在古时当地官府专门用来进献朝廷而享有“贡米”的美誉。但在合作社成立以前,广大农户都是散户传统种植,自耕自种自销,未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
2008年,兴隆坳村新上任的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正在为如何发展该村经济发愁,当时全县正蓬勃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他们决定依托当地优势产业,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秀山县供销合作联社的引领指导下,秀山县兴旺粮油专业合作社及时成立了。合作社由兴隆坳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共同发起,合作社理事长和监事长分别由村委会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成员以各村民小组长和党员代表、退休干部和致富能人等为骨干,形成了“村支两委+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发展模式。
村支两委与合作社紧密结合并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村支两委依靠合作社运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村级经济带动农民致富,而合作社则依靠村支两委的力量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入社社员。合作社成立之初,为提高群众的入社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和当时的生产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入股形式,规定凡相关实物(稻谷、木材、车辆等)、劳动力、土地等都可以作为股份量化入股,从而把全村的农户都发展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
目前,合作社共有入社农户1118户,入社社员4500余人,拥有社员身份股4万元、集资股28万元。
基地品牌两手抓 提升生产效益
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广泛动员广大农户积极入社,建立起了2000多亩的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基地,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统一运行机制,严格实行“六个统一”,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有效保证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是统一品种。合作社每年以返利的形式免费为社员提供价值7万多元的水稻良种,所有社员必须按照合作社统一要求的品种进行种植。二是统一耕种。为了保证高质量、高规格栽植和减少社员的劳动力成本,合作社统一组织机耕、机插、机管和机收,既改善了耕种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益,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农户家里缺乏劳动力等一系列难题。三是统一肥料。合作社通过科学测土配方,与周边一家肥料生产厂家直接签订供销合同实行统一购买,减少了中间商供应环节,既为社员节约了经费开支,又使肥料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四是统一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常年请县植保站技术员进行病虫害防治全面指导,并根据需要直接从农药生产厂家统一购买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由专人统一施药,既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又使每亩的防治成本最低下降80元以上。五是统一收购。稻谷收割后,合作社按照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2—0.4元的价格统一收购,充分保证广大社员的利益,仅此一项全体社员比加入合作社前增加总收入达20万元以上。六是统一销售。合作社购置了价值30多万元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和修建了原生态水碾加工房一座,将收购的稻谷统一加工成精制米或水碾米,精细包装后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产品价格和附加值。
合作社把品牌化经营战略纳入合作社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结合消费者的需求,把现代化加工与原生态水碾加工有机结合起来,所生产的精制米和水碾米供不应求。同时,及时注册了“千丘田”优质大米系列商标,即“千丘田”精选优质大米和“千丘田”优质水碾米,并制作了一系列包装,申请了条码,为产品的高规格流通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2011年,合作社注册的“千丘田”大米商标被评为秀山县知名商标。
合作促和谐 助推村级发展
合作社的成立,除了在经济上给全村农民带来了效益之外,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逐渐发挥作用。在没有成立专业合作社之前,有的生产组不但难以集中村民开会,而且干部也不愿去,甚至不敢去,这种局面的存在,开展工作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合作社成立以后,全体党员干部脚踏实地,真心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广大人民群众不但看在眼里,而且亲自参与发展产业的重大决策和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并彻底理解了党员干部的良苦用心,切实获得了联合搞生产,抱团闯市场,整合抗风险的全方位好处,从而,党群干群关系得以快速改善,全村党员、干部,社员群众在专业合作社的大家庭里亲如一家,团结协作,共同奋进。
与此同时,合作社利用自身平台,吸纳有助于发展的社会资源加入,借力壮大。合作社把入股的2000多亩土地,转流给一家涉农公司,进行油茶栽植,入社社员占70%的股份,绿健公司占20%的股份,专业合作社占10%的股份,把企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捆绑成为利益相关的共同体,不但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而且全面调动了社员支持发展产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