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浙江上虞市丰惠镇采访时看到,镇中心位置有一幢两层楼的建筑,底层依次由大通便利店、惠多利农资配送中心、再生资源回收点三部分组成。便利店环境整洁,货架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农民在农资配送中心购买了农药化肥,顺便会转到便利店,购买日用品,非常方便。而在二楼,则是一个可以容纳近百人的培训中心,还设有电子商务服务点,农民可以通过这个服务点在网上发布产品信息。这里便是由上虞市供销合作社于去年8月建起的丰惠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综合体。在这里,农民足不出镇就可以享受到生产、培训、销售、金融等一体化、一站式的生产生活服务。
上虞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姚一松告诉记者,近年来,商贸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上虞市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对基层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态提出了挑战。从去年开始,上虞市社开始在原有基层社的基础上,推动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除了提供供销合作社传统的农资、日用品、油品、农产品、再生资源等服务外,加大了公益性服务投入,增设农技推广、融资服务和保险、邮政、通信等代理性服务,以及户口转迁、证照办理、合作医疗费缴纳等农村事务登记等代办服务,同时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增强农民个体业务技能。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三农”的能力。
新建的经营服务综合体与基层社有何区别?供销合作社如何整合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这一做法对供销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又有何积极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在上虞沥海、东关、丰惠等地进行了采访。
“四组一会”拓展基层社新功能
沥海供销合作社是上虞市社开展综合体建设的先期试点单位之一,建设标准也比较高。该综合体辐射23个村,服务人口近8万人,服务面积57平方公里、农田20多万亩,是一个集商品经营、产业发展、网络建设、涉农服务和带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沥海供销合作社主任许茂君介绍说,沥海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综合体下设生产组、销售组、金融服务组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通过“四组一会”,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设,增强经营活动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农技、购销、培训、资金、中介、加工储运等专业化服务。
沥海供销合作社是上虞市社开展综合体建设的先期试点单位之一,建设标准也比较高,该综合体辐射23个村,服务人口近8万人,服务面积57平方公里、农田20多万亩,是一个集商品经营、产业发展、网络建设、涉农服务和带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沥海供销合作社主任许茂君介绍说,沥海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综合体下设生产组、销售组、金融服务组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通过“四组一会”,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设,增强经营活动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农技、购销、培训、资金、中介、加工储运等专业化服务。
记者来到沥海综合体下属的上虞市金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潘金峰告诉记者,综合体生产组主要负责通过示范推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销售组则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帮助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生产资料,而且质优价廉,节省了成本,又送货上门,很受社员欢迎。销售组还负责统一包装,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产品价格和利润。另外,综合体还积极帮助合作社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如今,已经有5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入综合体,并且通过综合体的“四组一会”积极探索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产销模式,实现抱团作战,提升综合竞争力。在沥海综合体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详细向记者介绍了“四组一会”的运行模式。产前以生产组、培训组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为依托,定期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培训、技术探讨和信息交流,又通过金融服务组获得快捷、高效、优惠的融资服务;产中,在生产组的统一调配下,建立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规范生产流程和渔药使用,提高虾苗产量和质量,有效实现农户增产增收;产后通过销售组,做好农超对接和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同时加强南美白对虾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逐步形成南美白对虾育苗、养殖、收购、储藏、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设置“四组一会”的组织架构,是上虞市社建设综合体作出的最关键一步。
姚一松介绍说,综合体与基层社是一班人马两块牌子,没有增加组织运行成本,“四组”分别与基层社的农技科、业务科、办公室、财务科等内设机构相对应,形成了综合体管理组织与基层社机构的配套、融合和对接,从而实现综合体平台的生产、销售、培训、金融和交流等多项功能。他认为,“四组一会”最大的好处是整合了资源,实现了功能的集合,做到“一站式”服务,能为农民社员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使基层社的服务功能得以拓展,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又提高了效率,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运行模式打通了基层社联结农民的通道,建立了与农民更直接的联系,有利于供销合作社不断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姚一松说。
“三社一体”打造经营新主体
经营服务综合体要建设成什么样?其目标是什么?浙江省社主任马柏伟说,浙江省社在全省系统推动综合体建设,是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为目标,推进组织创新、经营创新和服务创新,逐步把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为农服务的新载体。
相对于传统的基层社,浙江省社对综合体的定位更开放,更有包容性,基层社也在这种开放融合中发生变化。浙江省社副主任王东方说,综合体建设应力求充分利用系统内外两种资源,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等开放式交流活动,谋求供销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壮大。
在省社精神的指导下,上虞市社决定通过融合“三社一体”,实现一体化经营,打造全新的基层组织经营服务主体。
姚一松介绍说,“三社”指基层社、村级服务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把“四组一会”看成骨架,那么“三社”应该是这个骨架得以支撑的双腿。
记者在东关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综合体采访了解到,这个综合体以本级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为经营主体,综合体有1家3000多平方米的购物中心、3家自主经营的加油站、5家综合服务社(中心)、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经营服务活动覆盖了东关、曹娥、道墟、长塘等4个街道、66个行政村。
据东关供销合作社主任邵其根介绍,综合体通过参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社,创办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东关分会等新型组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集生产、销售、培训、金融等经营功能与公益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服务综合平台。综合体建成后,主要为辖区群众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及农产品购销等商品经营服务;开展技术培训、融资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质量认证等服务,提升了基层社的组织功能、经营功能和服务功能。
“综合体建设,是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依托,通过把各种资源整合、聚集,建成一个业态先进、功能综合、一体化经营、一站式服务的综合平台。”姚一松这样向记者阐述建设综合体的目的。
把基层社建设成自主经营的主体、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和为农服务的载体——记者在丰惠供销合作社综合体同样见证了这一目标的逐步实现。
丰惠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综合体的经营实力和服务能力与东关比较相对较弱,是二类综合体,有4家经营企业、5家村级服务社、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综合体自主经营主体由农资供应、加油服务、生活超市、夜市菜场四部分组成,集为农服务、产业延伸、连锁经营、开发拓展于一体。
“丰惠惠多利农资下属18家农资网点,以惠多利为品牌,产品销售丰惠、永和两镇38个行政村(社区),辐射面积达149.3平方公里。”丰惠供销合作社主任何伟说,“为了打造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综合体先后领办、扶办富民禽业、封山青梅等6家合作社,共有社员289名,水产养殖面积2500多亩,种养殖面积15000亩,带动社员3850人,发展基地189亩。合作社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新品种,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生产致富。”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由于综合体的“粘合剂”作用,“四组一会”的信息、技术等通过“三社”新主体,快速便捷地传递到农民那里,实现了功能最优、效果最佳、成本最低,与农民结成了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为了实现为农服务新载体的宗旨,丰惠供销合作社通过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盘活闲置低效资产,丰富经营服务项目,一方面健全了基层网络,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村市场的现实需求。该社先后投入150万元资金,对丰惠、夹塘等村级服务社(中心)改造升级,开展经常性的农资科技服务、送肥下乡等便民惠民活动,现已成为当地农民购买农资商品、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最佳场所。
近一年来,上虞市社正是按照这样的路径,结合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和基层组织建设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经营服务新体系。
“对上虞而言,基层社资产保存较好、经营服务网络健全,因此我们要抢抓小城镇发展机遇,通过综合体建设引导基层社参与中心镇、新市镇和商业街区建设;通过项目带动,盘活存量资产,培育经营主体。同时把发展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和人口相对集中、综合服务好的村级服务社,通过参股、服务、帮扶等方式联结到综合体,从而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新载体。”姚一松说。
做实做强靠经营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综合体为农服务的影响力。上虞市供销合作社结合综合体建设,加大公益性服务投入,增设农技推广、融资服务和保险、邮政、通信等代理性服务,在全市设立了10个农产品专区专柜和3家展示展销中心,建设农产品网上电子交易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全年实现农产品销售5.36亿元。综合体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农民提供从测土施肥、地膜覆盖以及引进优良品种、试验推广先进技术,到产品的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全方位服务。综合体通过提升、做实为农服务的载体,体现了基层社为农服务的本色。
在经营方面,综合体培育多元发展的新业态,积极拓展疆土,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壮大了基层社的整体实力。像上虞市东关综合体和中国石化联营,开展油品业务,现已成为综合体的支柱产业。2012年销售各类油品近2万吨,实现销售1.77亿元,综合效益突破300万元。液化气也是综合体重要业务板块,东关液化气公司2012年就实现销售额1100万元。
就服务而言,综合体通过领办、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社等组织;同时创办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加大了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由此看出,综合体发挥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的作用,成为农村经济的“领头羊”,凸显了基层社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凝聚力。
采访过程中,针对经营服务综合体如何处理经营和服务的关系,记者听到两种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一种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经营创新,基层社综合体应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搞好为农服务,服务“三农”,这样才能体现出供销合作社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从而区别于一般的商业企业。上虞市章镇供销合作社沈才龙主任就这样认为,他说:“经营服务综合体必须坚守服务‘三农’这一历史使命,否则,只搞经营壮大实力,那么供销合作社就完全可以被其他商业企业所代替。这也是政府长期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虞市崧厦供销合作社罗忠良则认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基层社要自负盈亏,首要任务是要经营好,只有经营上去了,供销合作社才有发言权,也才能实现发展。没有经济实力怎么能提供服务?”上虞市崧夏供销合作社资产保留较好,商业企业实力强,是“中国伞都”的所在地。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姚一松解释说:“章镇和崧厦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章镇农业成分要大一些,而崧厦商业实力较强。两个地方是从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理解经营和服务的关系的。其实经营和为农服务是分不开的,经营上来了是为了今后更好地为农服务,而为农服务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为经营服务综合体的两极,经营和服务的关系是高度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不可偏向一方。讲经营盈利是为了更好地为社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应该在经营活动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发展经营业务,在经营与服务的结合中实现发展壮大。”浙江省社副主任王东方说。
“基层社要把经营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合一,实现两种功能的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综合体的聚合作用。”姚一松说。
说到综合体的定位,省社主任马柏伟充满信心地说:“要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美丽乡村’的角度来认识综合体建设,综合体最终要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新利器、基层社发展的加速器、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到2015年,全省将建成600个综合体。到那时,基层社的组织体系将更加完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老百姓也会更加需要供销合作社这个组织。” 而上虞市社在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中所展现出的初步效果,成为实现上述目标最有力的佐证。
新闻链接:
浙江三年内将建600家“综合体”
为加快推进全省基层组织建设,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研究制定了《浙江省供销社经营服务综合体实施意见(试行)》,大力推进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意见明确指出,“综合体”建设要以基层供销社等为主体,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配套、制度健全”的要求,采取提升、改造、新建等多种形式,盘活调整资产和经营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商品经营、产业发展、网络建设、涉农服务和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全省具备一定网络基础和较强经营功能、具有服务带动能力、基本制度健全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综合服务社等,应通过进一步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努力发展成为该类“综合体”,争取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供销社基层经营服务新体系。到2015年,全省力争建成600个“综合体”。
根据全省基层组织发展的现状,省社将“综合体”建设分别划分为“一类综合体”、“二类综合体”、“三类综合体”三种形式。一类“综合体”:具有集中完整的经营服务设施,参与“新网工程”3项业务以上,有较好的网络基础,经营效益好,参办领办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5家以上,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或销售农产品1000万元以上,成立协会或联合会、联合社1家以上,开展3项以上涉农服务,基本制度健全,门店、标识形象良好。二类“综合体”:经营服务设施较为集中完整,参与“新网工程”2项业务以上,经营活动正常,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参办领办专业合作社2家以上,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2家以上,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00亩以上或销售农产品500万元以上,成立协会或联合会、联合社1家以上,开展2项以上涉农服务,基本制度健全,门店、标识形象良好。三类“综合体”:即“专业综合体”,指依托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营销和服务型龙头企业(市场),组建具有业务优势、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组织(实体)。
记者观察:
“上虞经验”提供的不是模式而是路径
□ 任长宾
纵观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关键环节在于整合相关资源,打造一体化经营、一站式服务的综合发展服务平台。把自主经营的主体、为农服务的新载体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融合于一体,从而把基层社打造成一个既有经营实力、又有服务功能还能联合合作组织的综合性平台,这是浙江基层社未来发展的基本形态。
在推进综合体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运作模式,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记者采访的上虞市供销合作社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是标杆,但同时也有其独特性。该社与浙江大部分市县供销合作社不同,拥有较为完整的经营服务网络和资产优势,下属10家基层供销合作社、20家直属企业,干部职工6400多人,本级企业绍兴大通集团公司名列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企业第20名。这些都为其开展综合体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地区,应该从最能带动基层社发展、农民最愿意接受、最便于操作的方式切入,宜简则简,先搭建起基本框架,待发展成熟时再丰富完善。例如,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以先不设金融组,只组建“三组一会”,这也是可行的。因此,“上虞经验”不是僵化的、固定的模式,它是浙江省综合体建设的一个样本。其运转有序、合理配置资源的运作机制,为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恢复重建、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供销合作社既要坚持合作制原则又要坚持盈利性,在实际运行中就表现为双重结构目标:服务和经营,二者统一于供销合作社这个有机体内。供销合作社必须坚持为农民社员服务的宗旨,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这是必须要坚持的,但这不等于供销合作社不讲求经济效益。这是由于:一方面,供销合作社对其成员提供的是一种非等价式交换服务,这有别于一般企业的纯商业行为,是一种以价值形式实现的优惠服务;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对非社员实行企业化经营,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发展基层社,应有统筹融合的理念,既要壮大经营实体,又要提升服务载体,还要发展联合体,增强基层社凝聚合作组织的能量。只有把经营和为农服务以及发展联合组织统筹融入基层组织创新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新基层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