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6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母亲的茶

□ 张丽红

  我有早上喝茶的习惯,如同好诗能滋润心灵一样,那些长在山中的茶叶滋润着我的生活。一杯热茶在握,旋动在沸水中的芽叶,渐渐在水温中泛绿,刹那,关于茶的许许多多东西涌到眼前,汹涌记忆。

  早读香茗,读到浓浓的乡情。此刻在沸水中伸开腰条的茶寄自故乡,都是经过母亲双手采摘、揉制的又粗又糙的黑茶。每年开春,母亲都会把第一拨采到的“春尖”赶制后托人带到我工作的城市,这些没有豪华包装的茶叶涌动的芳香不亚于摆在柜台上高价的外省名茶。因此,当我握住茶杯,一口一口品欣故乡没有污染的绿色,那些荡漾在茶园里的茶歌,那些被母亲煨在茶罐中的传说都会拥挤在记忆的通道。

  早读香茗,读到一片茶叶不寻常的来路。那些生长在山间的茶树,经过茶农汗水的伺养,每年春天才萌出嫩生生的芽,一年就屈指可数的几个月份可采。采茶是门学问,采得过早,仅仅一点芽芽,质是好了,产量太低,放过了头又保证不了质量,不仅外观不雅,吃味也欠佳。一般来说,一芽二叶的时候是最佳采摘时机。故乡的大部分茶叶初制是经过钢铁工具的打磨,吃出的味中难免有一种金属的味道,而母亲守着的园中的每一株茶树,都是经过她双手搓揉,吃起来苦中泛甜,涩里含香。一片片生长于山中的茶叶经过无数工序之后方能进入茶馆,来到城市一张张焦渴的口中。茶的容颜虽然可被岁月蒙上尘灰,却不会改变原本的青翠或碧绿,它有一种品质足够喝它的人学习一生。

  早读香茗,读到茶叶的深远历史。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已有千万年历史,茶被人们发现和饮用,还只是四五千年前的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释木篇》中有茶的记述,唐代陆羽的《茶经》也将茶的产地进一步挑明。随便翻动那一个朝代的诗,关于茶的记述也都飘香其间,让人弄不明白是茶香醉人还是诗歌醉人。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种茶成了一种农事活动,饮茶成了一种习俗文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的发展,茶文化迅速崛起,茶不仅是世人公认为最好的保健饮料,还形成一种重要的茶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发现茶有许多等待开发利用的价值。胡米茶是止腹泻的良药,酒点茶为伤风头痛单方,这是产茶的老家妇孺皆知的常识。从大的方面讲,饮茶能防蛀牙,能减肥,能降血脂,抗衰老,有助于防癌症。茶杯不离手的人也许不了解这些,你小小的饮茶习惯已让你搭上了健康快车,正享受着茶叶的特别恩典和特殊保护。

  早读香茗,读一种美丽的风情,读一种深厚的民俗文化。西晋文人张孟阳有咏茶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饮茶文化。浙江人对龙井茶情有独钟,北京人喜欢花茶,藏族同胞对酥油茶的爱刻骨铭心,蒙古族同胞最钟情饮奶茶,粤人倾心乌龙茶,广西桂北人崇拜打油茶,土家人习惯饮擂茶,白族同胞迷恋三道茶。长期的饮茶习惯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每一种茶文化都以其自身的独特本质让民俗文化异彩纷呈。我曾有幸参观昆明临沧的四大名茶文化展演,礼宾小姐为正宗的民族少女,在宾客喝彩声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将茶罐烤干,投入出自茶乡凤庆的“早春绿”,茶香四溢,茶味醉人。一个俐米族姑娘将开水倾入烤黄的茶叶中,每斟一杯唱支歌,不知是茶香醉人还是茶歌迷人,在场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开。除了百抖早春绿,还有生冲勐库青毛茶,勐撤蒸酶糯米香茶和滇红速溶奶茶展演,整台展演成了昆明当天亮丽的风景,许多外国友人流连忘返。

  早读香茗,读一份好心情。满街的阳光,一杯香茗面前,一些往事便会随着旋飞的茶叶使你沉没到美好的回忆之中,让你静下心来,想该想的,也想不该想的。人际间的种种恩怨,世俗社会的种种纠缠都会随着茶香的弥漫渐渐烟消云散。香茗,是清醒剂,让你反思过失,己之不足。虽然清淡,就一杯茶,鲁迅先生却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的杯盛的只是粗茶,它没有经过包装,没有经过小贩倒来倒去的折腾,从母亲的手心进入我的生活,也是一种清福了。

  早读香茗,读出许多感慨,清淡是杯茶,富有也是杯茶,因为,清淡不乏芳香,平白却溢满诗意。这是一种人格,一种思想境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