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正值麦收时节,河南省农业厅数据显示,该省小麦主推品种矮抗58、周麦22和郑麦366连续两年品种利用面积稳居全省前3位,占全省麦播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9300万亩,为全省小麦连年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几个品种正是河南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培育的新品种。
自2007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以来,先后建立了水稻、棉花、油菜、生猪、蛋鸡、奶牛等50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农业科技资源在推动本地产业发展中的作用,2008年以来,各省(市、区)陆续开展了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市、区)启动了建设工作。
据了解,23个省(市、区)的地方产业技术体系共涉及107个农产品,共资助建立创新团队218个,聘任首席科学家218人,专家队伍超过5000人。同时,已启动地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各省(市、区)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2013年,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总额超过4亿元用于专项支持地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各省年平均投入经费达354万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3个省(市、区)的地方产业技术体系在粮食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推广等方面有力支撑了粮食稳产增产。湖北水稻体系育成的楚粳28号在百亩方测产中创造了亩产956.9公斤的高产纪录;湖南水稻体系研发的“水稻节氮抗倒栽培”技术、水稻“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和超级杂交稻“三强”栽培技术,在2011年、2012年超级稻百亩示范突破900公斤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