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数据解决一切?


  2013年初春,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在美国好莱坞举行。这之前,微软纽约研究院经济学家David ·Rothschild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此次奥斯卡各奖项的得主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除David预测的最佳导演奖得主《林肯》导演Steven·Spielberg,和实际获奖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李安有所出入外,其他各奖项全部命中。

  这并不是David第一次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此前,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他也曾准确预测了51个选区中50个地区的选举结果,准确度高于98%。

  巴拉巴西在其著作《爆发》中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的力量已不仅是分析数据、提供决策参考那么简单了。这种技术力量甚至开始渗透到感性思维中,与人类情感世界互动。

  那么大数据能解决一切吗?

  正如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一样,不容否认工具为人类发展带来的具有颠覆性的变革,但工具始终是工具,不能改变它为人类服务的根本。究其本质,大数据其实和计算机属于一类,是辅佐人类文明发展的附属品。

  也正因为此,大数据的核心并不是数据,还是人。和任何其他工具一样,大数据帮助人们分析纷繁复杂的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其所擅长。同时大数据也有它的弊端,因为它始终不具备人的灵活性和感性驱动。

  一方面,大数据可以令人的大脑思维更加不受本能欲望的驱使。数据分析会降低我们对直觉的迷信,欲望对躯体感知的扭曲程度,令人的思维朝着良性的轨道上引导。

  另一方面,数据始终是数据,只有经过人的大脑加工,它才能变得具有灵性。

  尽管通过社交网络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人们的社交范围和与某个对象的亲密程度,但它无法获得人们深藏心底的情感。就像网络科学家可以分析出你在76%的时间里与6名同事的社交互动情况,但不可能捕捉到你心底对于那些一年才见2次的儿时玩伴的感情。

  何况,在数据呈ZB级增长的当下,许多数据分析出的相关关系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攫取有价值的关系信息,将是对企业或个人而言的一大挑战。

  因此,不能说数据分析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在每一件事情解决的过程中,大数据都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影响至深。

  甚至有人指出所谓“原始数据”不是不存在的,因为数据总是依照某人的倾向和价值观而被构建出来,看上去理性公正的分析结果,其实是某人的价值选择的结晶。

  当然,这并不是在质疑大数据的伟大之处。早在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曾预言:“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创新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解读大脑无法处理的关系,生活被收集数据的计算机引导着。通过大数据相对理性的分析,结合大脑感性思维,相信人们在决策和判断时,会得出性价比更高的结论。

(张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