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OD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商业游戏的规则,要想在这场新游戏中出奇制胜,就需要利用SWOT分析模型充分了解BYOD策略会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
IDC调查了112家亚太区企业对BYOD(自带移动设备)的态度。根据这份调查,有10%的企业已经完成导入BYOD解决方案,42%的企业在未来12个月内会导入,而24%的企业考虑在1年后导入。对于企业进行BYOD策略的主要考虑因素,46%的企业基于提高员工生产力而实施,32%的企业因为员工自带设备的现象而被动实施。在调查的所有亚太区企业中,45%的企业正在进行App与系统的整合,37%的企业还只用移动设备来收发电子邮件。
然而,不论企业战略的推动,还是现实环境的使然,BYOD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并在企业IT政策方面合法化。BYOD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商业游戏的规则,要想在这场新游戏中出奇制胜,就需要充分了解BYOD策略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会和挑战。
借助SWOT分析模型,用企业CIO的视角,来客观的评估BYOD模型给企业业务开展带来的价值和蕴含的潜在风险。从BYOD策略给企业内部环境带来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通过实施BYOD会从企业外部环境中获得怎样的机会和潜在威胁的角度审视BYOD如何帮助企业提高内驱力。
无边界下的必然?
且在Gartner近期对全球CIO的调查显示,到2016年,将有38%的企业不再提供任何个人设备给员工使用,到2017年,更将有5成的企业要求员工自带设备上班。BYOD的趋势势不可挡,它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尤其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急速占据市场,更加释放了年轻一代职场人对自由,灵活的向往。他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任何设备都可接入企业内部网络,他们不再喜欢呆板的工作方式:工作时只能用公司配备的电脑,对自己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处处设限。BYOD的出现,就是工作和生活越来越无边界下的必然,面对这样的工作习惯,企业部署BYOD,保证员工可以多设备,随时随地的在线,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对于企业高层决策者来说,BYOD策略的实施,可以让业务繁忙的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轻松处理各种文件,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业务决策周期。不仅如此,允许员工自带设备的接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
安全风险担忧
虽然BYOD可以给企业员工提供个性化和便携,又能降低企业设备采购成本,但也给企业IT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企业IT应该如何将不同终端进行统一管理?多元化终端设备的接入,又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安全性、兼容性的问题?这些方面的影响,让企业IT部门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出差在外,到底应该选择手提式电脑还是平板电脑,还是把两个都带在身边?传统的商务人士希望利用平板给乏味的旅途增添乐趣,但又不得不携带笨重的笔记本电脑来进行业务处理。这样的选择题,给原本必须依靠笔记本电脑处理事务而想要寻求便携性的商务人士,更增添了负担。
对企业IT来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接入也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平台和操作系统,而要处理这些不同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兼容问题,还需要IT部门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来进行解决方案的开发。
BYOD的实施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改进协作方式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IT管理人员无法了解究竟有多少移动终端接入网络,更加无法控制这些设备上所运行的应用,给IT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威胁。
如果有一个两全的办法,让一台设备既具有强大的性能,支持所有商务应用;又能满足易于携带的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就会变劣势为优势,免去IT管理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复杂环境和需要增加的运维成本的担忧。
个性化的IT策略
前不久IDC对德国100家企业的336个员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现在企业中移动员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销售人员、产品经理、咨询师……有太多的职业需要走出办公室,为自己的客户展示各自的优势所在。
这些具有大量移动办公需求的岗位需要员工有良好的展业水平,也必须要保证业务的连续性,BYOD的出现给这些需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基于英特尔架构的商用超级本带来了电脑上的很多创新技术,比如,触控、变形、语音等,不仅给个人电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更让营销人员等需要移动办公的岗位,在向客户展示产品和方案的时候更显专业。长达8小时的待机时间,让移动办公人员尤其是企业决策者不再担心工作到一半突然关机,而造成一些业务工作上的损失,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数据处理中心总工程师赖能和表示:“我们现在已经在用移动办公,随时随地就可以接入企业内网,OA和审批流程已经都迁移到移动平台,但是一些具有机密性的关键业务是否适合BYOD,我们还需要探讨。”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部技术总监伏劲松则认为,“仅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来做数据安全是不够的。所以要想解决数据安全问题,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让整个行业联合起来,或者依靠厂商的力量一致对外。”
BYOD可能会造成企业关键信息泄露的难度增大,更让关键IT设备的管理难度提升,为了避免企业受到安全威胁,许多企业在BYOD的大趋势前,打了退堂鼓;而另一些企业则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寻找到一个个性化、多样性的IT运维策略。
(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