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好商品,谁是坏商品,这是零售业的首要问题。国内零售企业在总结经营状况时,总是说要找到好商品,剔除坏商品,经营状况不好,罪魁祸首是找不到好商品。笔者曾经问过很多商店的管理人员,什么是好商品,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好商品就是销售好的商品。
仅仅销售好,就是好商品,可以看出国内零售业对于现代零售理解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先来看看什么是坏商品。
比如某超市的蔬菜柜台商品销售数量上不去,销售金额每天只有数百块钱,却占据了大量的货架资源,这些商品当然是坏商品。这些坏商品销售状况一直上不去,费时费力,干脆淘汰掉算了,可以节省一些货架资源,多摆放一些好商品,但是淘汰后,发现其他商品销售额也莫名其妙地下降了,难道这些商品不是坏商品?
某超市有一些黄油、奶酪商品销售状况不好,剔除后却发现门店少了一些高端客户,葡萄酒的销量也在下降,难道这些商品也不是坏商品?
看来评估商品“好坏”的标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商品在卖场中的作用也是如此。
当今商品在卖场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复杂,仅仅从销售额、商品数量、毛利率几个单独指标对商品进行衡量是不够的,要根据商品在卖场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全面评估。
为了全面评估商品在卖场中的作用,零售业目前采用了商品重要度PSI(Product Significance Index)这一指标。
一般来说,商品重要度PSI指标可以由商品的多种表现进行多方面评估,笔者们在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某超市的三年陈和酒主要作用是走销量,因此三年陈和酒的主要作用是以高周转率、大销售量带动人气,因此商品销售量、商品周转率、人气度(PI值)是主要考核指标,而毛利率、毛利额不应该是主要考核指标。
而某品牌进口葡萄酒在超市的作用是获取毛利额,因此该品牌的重点指标是销售额、毛利额、毛利率,而不是销售量、人气度(PI值)、周转率。
又比如,某规格的华夏干红被选中作为DM促销商品,因此该葡萄酒的主要指标应该是人气度(PI值)、销售量、商品周转率、商品相关度,而商品的毛利额、毛利率不能作为考核指标。
上述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营销重点进行分配,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某个规格的巧克力,可以考虑三个指标:毛利额、销售额、周转率,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将三个指标作不同的侧重。在平时将毛利额:销售量:周转率三个指标的比例分配为4:1:1,将毛利额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在情人节则将毛利额:销售量:周转率定位为1:3:1,将销售量作为第一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时应该对巧克力商品进行促销,确保销售计划的完成。
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好商品,也没有绝对的坏商品,每个商品在卖场中承担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只要商品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就可以认为这个商品是好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