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种恶斗的喧嚣四起,令人目眩耳鸣。猎豹追逐羚羊、白鲨痛袭鱼群,当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无可非议。但若是蝗灾漫天过后丰沛的稻谷变为满目疮痍,那一定是竞争生态出了什么问题。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对“同行冤家”一路相互挑战,反击追赶,成就了商业竞争的一段佳话;但商业恶战全然不是这样。各种公开的诋毁、揭短;私下的挖角、设障,把好端端的商战搞成了宫廷闹剧甚至惨剧。
恶斗者往往振振有词,说渴望成功和趋利避害自保是物种进化的天条。这固然有道理,因此奉行商业达尔文主义者大有人在。既如此,不妨就从进化的角度看看,亿万年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条下,到底蕴含了哪些关于竞争的深意。
《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首先告诉我们,成功的基因有一个突出特性,就是无情的自私性(达尔文主义者笑了。确实,自利的理性人也是经济学的大前提)。但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动物表现出利他行为——执行刺蜇任务的工蜂为了完成抵御侵略者的任务,宁愿选择死亡;地面筑巢的鸟类在捕食动物接近时,会上演“调虎离山计”。生物的利他行为说明,基因固然自私,但正是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自私的目的”,才更需要利他主义的行为,因为利他的行为增加了基因存活的可能性。
恶斗者简单地活在“成王败寇”的逻辑中,认为竞争中愿意自身付出代价帮助别人的“好人”注定是要减少终至灭绝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用博弈论的逻辑来观察生物进化可以发现,“永远背叛”的囚徒困境策略也许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取胜,但如果从更长时间段看,“针锋相对”的策略才是进化稳定策略。“针锋相对”是一个善良的策略,这表示它永远不会首先背叛;它又是一个宽容的策略,对过去的恩怨只有短期记忆。它更有一个了不起的特性:不嫉妒。这意味着只要大家都有获利,即便对手获得的比你更多,你也会同样高兴。或许因为人性的弱点,现实中只有少数人懂得去选择那个“更具有进化稳定性”的策略。在关于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几乎所有的选手都会嫉妒,在潜意识里更倾向于击败对手而不是合作一致对外,结果只能是双输。
最后,理查德·道金斯讲了一个吸血鬼蝙蝠的故事:这种动物可以超越亲属关系,在朋友间形成长久的纽带。这是一个关于共享、互助、合作的故事,昭示了这样一个善良的思想:即使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好人也终会有好报。
恶斗近黄昏,其实可更加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