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祁红世界有名!”这是1979年夏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黄山视察时发出的感叹。的确在众多璀璨的徽茶名录中,我们无法忘记一缕似花、似果、似蜜的红茶香,它早在清末便扬名于世,甚至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红茶的印象——它就是被世人称为“群芳最”,并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茶的祁门红茶。可是,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祁红的命运究竟怎样转折?现在又处于何种状况呢?带着这些疑问,《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记者将聚焦“坚定大众方向,健康茶业发展”的报道镜头,瞄准了安徽祁门。
一言难尽的“祁门香”
安徽省祁门县境内,自古以来便盛产好茶,而红茶生产却始自近代。1875年前后,祁门茶商胡元龙借鉴了省外茶区的红茶制法,并加以改良提升,开创了祁门红茶的制作历史。祁门茶叶对于制作红茶的优秀适制性,使得祁门红茶甫一问世,便名动天下。由于祁门地处世界公认的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境内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森林覆盖率85%以上,且气候温和、雨丰雾足、早晚温差大,这些自然条件促成了祁门红茶在人文荟萃的皖南地区,开出了一朵茶史奇花——从1915年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开始,祁门红茶在近百年的跌宕岁月中,始终执著地散发奇香,不但两获国际金奖、四次蝉联国家质量最高金奖,而且成为解放后历任领导人首选的国事礼茶。如今,祁门红茶已被确立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也作为红茶的唯一代表,在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来到祁门时,正是茶乡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在祁门县委外宣办副主任陈昌奉的陪同下,我走进了位处祁门县西乡的历口茶园。“我们最上乘的祁门红茶原料,就产自祁门县西、南乡的历口、闪里和平里一带。而历口素有祁门红茶创始地之称,因为这里最早开茶号、最早试制祁门红茶成功,据说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的祁红,就是历口同和昌茶号所选送。”陈主任边说边采下一株茶芽告诉我,“你看,这是典型的一芽一叶鲜叶,是做高档‘祁红’的最佳原料,从4月中旬开始,祁门县大大小小的茶叶企业都会加足马力生产,迎来一年中最旺的茶市。”
其实要说祁门红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牯牛降,它不但是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是祁门县风景最佳之处,还是当年勤劳质朴的徽商们,贩运徽茶出山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在一担担凝聚了徽商希望的茶叶到达各大口岸以前,这条崎岖坎坷的山路上,曾经演绎过多少“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人间离别;又有多少人背负着出人头地和光宗耀祖的理想,一去就没有回头,甚至客死异乡。在祁门红茶冠绝世界的“祁门香”背后,其实深藏了一个时代的悲欢。
两代非遗传人
一段祁红往事
“我们祁门红茶制作手工茶已有100多年历史,从初制到精制一共要经17道工序,特别是祁门工夫红茶在全国而言,都还保持着最传统的制茶方法。而我从17岁开始和茶叶打交道,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亲眼见证了祁门红茶从新中国建国之初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沉浮起落。”4月的一个清晨,记者在安徽省祁红茶业有限公司审评室内,见到了年逾八旬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红茶生产工艺传承人闵宣文老人,听他充满感情地回忆起祁门红茶的过去,“其实在1915年,祁门县就成立了中国近现代最早一批茶叶科技机构之一的‘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它在1934年更名为‘祁门茶叶改良场’,最后到新中国建国后成立了祁门茶厂。在这期间,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等中国现代茶业的泰斗,都曾先后来到祁门,从各方面为祁门红茶的兴盛发展作出了贡献。”
闵宣文1951年来到祁门县,从1982年开始担任原祁门茶厂的技术副厂长,经他亲自把关的祁红产品,曾经是国家免检产品。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祁门工夫红茶”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是祁门红茶最后一道工序“官堆”(也称“拼配”)的高手,也是目前国内祁红定级(也即“评审”)的权威专家。1995年年底,年过花甲的闵宣文从原祁门茶厂退休,但他心里还牵挂着祁门红茶,所以时至今日,他受返聘来到祁红茶业有限公司任生产顾问,继续活跃在祁红生产的一线。
“我和闵老见证了祁红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今年51岁,从1984年中专毕业由国家分配进入祁门茶厂工作,一晃快30年过去了。从青春激情到中年思虑,在我人生里,亲身经历了祁门茶厂从时代最巅峰到渐渐衰落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我也在祁门茶厂一步步从技术员、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到最后成为厂党委副书记,我所有的青春,都留在了这道茶香里。”现任安徽省祁红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陆国富对记者感慨地说。
就在2009年,闵宣文、陆国富二人被认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红茶生产工艺传承人,在经历了各自不同的时代后,他们的使命开始完全重合——彻底改变祁门红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历史格局,复兴祁门红茶的市场地位!
该如何理解“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的含义呢?不妨来回顾一段过去:原祁门茶厂在其巅峰时期,曾创造过祁门县的三个“三分之一”——祁门茶厂正式员工是祁门县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祁门茶厂年创税收达到整个祁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祁门茶厂的工业产值也曾是整个祁门县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时,整个祁门县城只有两家厂,一是祁门茶厂,二是祁门瓷厂(1951年成立)。在1986年以前,祁门茶厂作为祁门县最重要的国有企业,所生产的祁门红茶全部属于国家调拨物资,连茶厂中人也极难喝到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我们祁门茶厂所制红茶95%都出口销往前苏联,到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开始销往欧盟市场,至1986年后才有少量在国内销售。所以祁门红茶在上世纪90年代前是90%以上出口;在1990年到2000年间是70%以上出口;2000年后的出口比例为60%,直到最近两年,才出现内销逐渐大于外销的趋势。”陆国富的回忆像一部精确的编年史,娓娓道出祁门红茶的美丽与辛酸,“祁门茶厂在1988年时获得了‘国家二级企业’称号,当时全国一共只有三家企业获此称号;而我们的祁门红茶不但在1985年、1990年、1995年三获国家金奖,1987年时还获得了比利时布鲁塞尔金奖。可是各种荣誉背后的祁门茶厂,在国家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时代洪流中,最终败走市场。它在1992年时亏损就达到999万元,到1994年这个数字被扩大一倍,到1996年又增加了将近一千万元的亏损,这样到1997年祁门茶厂改制时,已经连本带利欠下银行5000多万元的债务。”
万般无奈下的祁门茶厂,在2005年时彻底改制——茶厂所有跟生产相关的资产,包括全部土地、房厂、机械以520万元被拍卖,属于祁门茶厂的只剩下商标等无形资产。许多老职工在最后走出祁门茶厂的大门时,还久久徘徊着不愿离去,离开这个曾记录他们青春与光荣的地方。
看阊江 新期待
在百多年前祁红的辉煌岁月里,有一条全长253公里、发源自祁门县大洪岭深处、被视为黄金航道的阊江,将祁门红茶一路向南运至鄱阳湖,最终为其漂洋过海提供了可能。而如今,它在默默奔流中注视着祁门茶乡的变化。
2010年9月,由原祁门茶厂改制而来的祁门红茶厂,在改制后经营不见起色,被安徽祥源控股集团整体收购,并在当年11月成立了安徽省祁红茶业有限公司。许多当年茶厂的老职工都回到了这里,这其中就包括闵宣文和陆国富。“又回到这里其实百感交集,因为到目前为止,祁红的市场之路仍然不乐观——由于以前过度依赖外销,使得祁门红茶在面对要求多、变化多、挑战更多的国内市场时,其反应还远滞后于其他地区的红茶品种。要知道我们的祁红工夫手工制作技艺历经17道工序,是宝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用100斤鲜叶才能加工5-10斤的精制茶,其生产成本可想而知!可现在我们原产地祁门红茶的公众认知度还没起来,在一些销区市场甚至见不到正宗的祁门红茶,这样有很多消费者就不了解什么是优秀祁门红茶的特征,不了解它的分类、等级和口感标准,祁门红茶的市场份额就做不大。”
说到这里时,陆国富抬眼望向不远处几幢白色建筑,那是建设历时一年、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祥源茶业祁红示范工厂,包括祥源茶业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国内自主研发全自动工夫红茶初、精制生产线,以及完整传承和展示祁门红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的 “非遗技术展示中心”以及目前正加紧建造的祁红研发大楼、祁红博物馆等项目。“祁红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让市场来发试卷。所有过去的荣耀,终究只能说明昨天,至于今天和明天的答案,还要用心寻找。”
就要离开祁门时,记者来到了位于祁门县塔坊镇的平里改良场,这里是当年祁门茶厂最主要的一个初制工厂,一年产初制茶可达上百吨,至今它还维持着旧时风貌。在厂房素朴的白色墙面上,有十分醒目的四个字“祁红故里”;而在厂区另一侧,则矗立着人称“祁红鼻祖”的茶商胡元龙的半身像。这个生于祁门县贵溪村,18岁就辞弃官职开始垦山种茶的人,为子孙留下了“做一等人忠臣孝子,为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家训。这种注重农业生产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祁门人,使他们心系那漫山遍野的鲜叶、心系于那缕缕不绝的茶香。
“既然这辈子已交给祁门红茶,我们就再也不会离开。”当记者与依然奋斗在生产一线的闵宣文握手道别时,这位仍然健朗并自称“80后”的老人,留下了如此意味深长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