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2013北京翰海春拍“名优茶专场”第一槌落下之前,谁也不知道拍卖现场到底会呈现怎样的情形。这是翰海公司与《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联手对“名优茶”举办的第一次拍卖活动,这种探索注定了拍卖的过程和结果都可能会出人意料,因而也吸引着相关各方的关注。最终,这场共有近百个茶叶品牌参与的名优茶拍卖会以成交额758万元(含落槌价15%的佣金)、成交率49.09%顺利结束。在为参拍企业提供了或者喜悦或者失落的结果的同时,也留给茶行业很多思索的余味。
老茶人气旺
6月2日下午,北京东二环外悠唐皇冠假日酒店6层宴会厅。与酒店外初夏闷热的天气相比,翰海2013春季拍卖会现场凉爽舒适。从5月31日开始的拍卖吸引来众多买家,人们喝着红茶,举着号牌,上演着一轮轮竞价的游戏。当前面的“中国老名酒”拍卖结束后开始“名优茶”拍卖专场时,时间已经接近4点半。
在此后的1个半小时中,老茶成为了拍卖会的主角。不仅价格上引人注目,也多有竞拍者频频举牌,志在必得。先是陈年龙珠茶先声夺人,一款2500克的特级陈年龙珠茶以6万元成交;随后成了普洱茶和黑砖茶的天下。从1958年的手筑茯砖、1959年的中国第一片机压茯砖,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洱饼茶,成为本次拍卖竞价的热点。其中,中国第一片机压茯砖创下了本场拍卖的最高价110万元。
据专业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面,除了老茶的内在价值和增值潜力外,也与竞拍群体的内在动机和习惯有关。不少到场的竞拍者大都是奔着收藏和投资增值的目的来的,习惯于竞买那些年头久、价值大、价格也高的陈年老茶。而通过竞拍把名优新茶买回家去喝,似乎觉得有些兴师动众。所以,通过市场拍卖来探索名优茶走近消费者的新途径,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培育。但不管怎样,良好的愿望也好,积极的探索也好,最终都需要市场的验证,都离不开消费者对它的背书。
新茶需历练
从“名优茶专场”发起的初衷看,组织策划者是希望也为2013年新产的名优茶探索一条与拍卖接轨的途径。但实际效果看,岁月无情茶有情。老茶当道,拥趸众多;新茶稚嫩,表现倒差强人意。
1000克、2500克的北京春茶节斗茶大赛的状元级太平猴魁以3.8万元和9万元,在新茶拍卖中独占魁首,成为当天拍卖中不小的亮点;500克、2500克的特级安吉白茶以2500元和12500元紧随其后;再现江湖的九曲红梅博得买家青睐,来自云南大叶种的古桥甘露金茶有不俗表现……
应该说,这场名优茶拍卖会上,新茶与老茶在名头上都有“名优”二字,就是说在品质的优异上,他们老友新朋不分轩轾。但在岁月的积淀、品味的多样和升值的潜力上,年轻的新茶还是无法与老茶相匹敌的,因此只有被人家PK的份儿,暂时还不具备PK掉人家的实力。
或许,它们本就不该被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也是2013北京翰海春拍“名优茶专场”留给我们的思考之一。
渠道探索需要继续下去
2013北京翰海春拍“名优茶专场”结束了,但关于茶叶销售渠道和模式的探索并没有结束。这场拍卖会带给我们许多探索的开始、反思的开始……
据在场的拍卖业界资深人士分析,在拍品的设置上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此外,拍品的单位分量过大,造成整体价格显得过高,一定程度上吓退了竞拍者。
据记者观察,也有参与茶企经验不足的缺憾。有的是在设定起拍价时,价格参照出了问题,想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最大值”,虽有拍卖公司做最后的校正,但可能离消费者的心理价位还是有较大差距,这或许就是那一半流拍的茶品的问题所在。
人们在思索,未来茶叶拍卖的样式是否应该更加多样化:大宗茶品走荷兰鲜花拍卖批发的模式,小众产品是否可以走专场的路子;小众产品是否又可以再细分,将绿茶和黑茶新茶与老茶等分开拍卖,以求得相近的参照然后方便竞拍者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