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双龙农牧:生态文明滋养农企共赢

本报驻四川记者 蒋君

  “因地制宜、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这是记者在四川省西充县双龙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采访时的最大感受。四川双龙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商人林云飞长期从事有机农业和创意观光农业研究,说到在西充的发展,他充满信心:公司将用5年时间,把双龙桥村打造成“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

  先进的生态理念入村落户

  西充县双龙桥村的丘陵山区昼夜温差不大,又无工业烟尘污染,四周山峦连绵起伏,形成的天然屏障有利于阻挡污染源。林云飞说,这些条件正是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所需要的,但是如果要种植台湾的水果,还需要对土地进行改良。

  双龙农牧公司发展有机生态循环农业首先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抓起。自从2009年底签了土地流转租赁合同后,翌年春天公司就就开始对土地进行调形、培肥。林云飞说:“以前这片地里的泥土雨天成烂泥,晴天又硬得像石块,当地的树种都长得不好,更别说种植台湾的水果树了。搞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在保护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片面地把一些小山丘用机械推平,这不仅增大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破坏了土层。”

  为了保持水果品质纯正,让这些外来的水果树适应这里的“水土”,双龙农牧公司在种植前对土地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培肥。“就土壤改良一项,每亩地投入将近3000元。”林云飞介绍,为给果树地培肥,首先在地里种上芥蓝菜,每周施一次富含微生物的有机肥,在芥蓝菜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将500亩芥蓝菜用旋耕机全部打烂在土壤里作为改良土壤的有机质,经过三年的土壤改良,种植后又埋进地里的波斯菊、芥蓝菜通过发酵,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肥力。改良后的土壤富含丰富的有机物,能够为蔬菜、果树的生长提供良好、充足的养分。

  虽然这不符合当地人的耕种习惯,且前期投入太大,但林云飞坚持不动摇,因为他看得更长远。目前在公司的基地内,已成片栽植台湾红心蜜柚、葡萄柚、绿色柠檬、甜柿子、蜜枣等名优水果树达800多亩,生态产业初现成效。

  有机产业园前景看好

  双龙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花卉观赏区、有机果蔬采摘区、休闲观光旅游区、农产品加工区等,整个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面积达4000亩,目前,已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逾1亿元。

  “台湾蜜枣预计明年就能挂果,5年后每株蜜枣树的产量能达到50公斤以上。台湾蜜柚、葡萄柚这几个水果品种则需要3至5年后才能挂果。”林云飞指着园区内的果苗说,台湾红心蜜柚是晚熟品种,每年12月底采摘。而葡萄柚在欧美市场最畅销,是预防高血压的最佳水果,市场上每公斤可卖到60元。

  此外,晚熟丝瓜、水果南瓜、黄金水番茄、韭菜、大葱、苦瓜等品种,也都是从台湾引入园区的新品种,目前已栽种300亩,全部采用露地种植,冬季也不采用大棚种植,让其自然采光、吸收天然水分,保证其有机蔬菜的纯正性。

  在面积达200亩的花木产业园,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尤其是以玫瑰、玉兰居多。一些城市绿化苗木和热带植物也在这里“安营扎寨”。林云飞指着山上成片的柏树林说,这里的生态植被以绿色为主色调,下一步准备在产业园四周山林里栽植一些彩色植被,把双龙桥村打造成“童话般的世界”。发展观光农业,他还融入了易经文化,建设八卦图腾景点,全部用花卉藤蔓演绎。修建占地200多亩的人工湖泊,形成多个小岛,小岛上建有咖啡馆、酒吧,让年轻人在这里感觉到温馨与浪漫。

  “田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已一步到位。公司在园区建设的同时组织工人在山顶修建了20多口蓄水池,安装环绕整个产业园的滴灌设施和输水自流管道,从而保证园区产业用水。

  发展生态有机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产品绿色生产的重要路径,也是筑起一道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屏障”。 “用良心和道德生产优质农产品!”林云飞说,公司将邀请欧盟认证机构对园区所有的农产品进行认证。

  有机生态农业助百姓致富

  林云飞投资建设位于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总面积约4000亩,现有总资产3212.42万,预计3至5年后,整个园区可吸纳当地村民300多人就业,他们可以参与到旅游服务、种植业、养殖业当中,每人的劳务收入年可突破2万元。“建设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的最大愿景,是要让这里的农民富起来,让城乡居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让这里成为乡村世界的乐园。”林云飞如是说。

  而对于双龙桥村农民而言,公司带来的不仅仅是致富的福音,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耕作理念,唤起了当地农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现在已经有数十位农民成为四川双龙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许多村民从公司学到了技术,掌握了SOP(标准作业程序)。在林云飞的带动下,周边村民都前来取经,效仿土地培肥、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公司毫无保留地为当地农民讲解有机农产品种植技术,并免费提供蔬菜苗、果树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