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6日国家开始投放2011年度储备外棉以来,截至5月24日共投放2011年度储备外棉9.675万吨,其中5月23日投放3.012万吨、5月24日投放3.095万吨,均全部成交,国储外棉可谓炙手可热。据记者了解,由于储备棉出库数量增多,新拍国储外棉提货一般需要3—5天的时间,但企业对此仍是趋之若鹜。原因何在?
配棉需求 企业求棉若渴
2012/2013年度,纺织企业在原料方面遇到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受原料、人工价格上涨影响,企业成本增幅较大;二是受国家敞开收储影响,企业配棉出现不同程度失衡。
山东滨州某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总介绍,该公司现有纱锭10万枚,年产各类纱线8000吨,企业用棉中新疆棉占20%,美棉、澳棉约占70%,地产棉仅占10%左右。今年春节过后棉花进口配额已经用完,企业只能大幅增加新疆棉和地产棉的使用量,外棉比例降至40%左右。“今年外棉比较难买,很多企业都急需质量较好的外棉。”赵总说,由于今年国内棉花明显供大于求,国家进口棉花数量大幅减少,这让部分在原料上过分依赖外棉的企业尝到了“无米下锅”之苦。近期国家逐步调增了国储外棉的竞卖数量,纺织企业都是翘首以待,甚至有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只要质量过得去,国家拍多少他们买多少,价格无所谓。
配额有限 外棉进口不畅
既然企业急需外棉,为何目前青岛、张家港、上海港等一些港口保税区、物流区外棉“爆仓”(据贸易商估计,目前我国港口滞留外棉数量在38万吨以上),且价格相对国储外棉要低400—500元/吨却遭受冷遇呢?据记者了解,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2012/2013年度外棉质量普遍较差,尤其在纤维长度、马克隆值以及一致性方面明显低于2011年度棉花。部分棉商、企业反映,2012年美国中西部大旱,皮棉纤维强度较差,长度较短。而今年进口的印度棉含杂普遍较高,有的达到4%—5%,包装不严实、露白、破包现象严重,更为严重的是短重问题突出。二是配额不足。今年国家实行棉花滑准税进口配额与储备棉出库销售按1∶3比例搭配,受国储棉竞拍数量及范围的限制,企业拿到的配额数量有限,并且不符合竞拍条件的企业无法得到配额,而1%关税内配额发放面比较窄且以加工贸易为主,配额不足成为国内企业“舍低求高”、积极竞拍外棉的重要原因。
市场观望 先解燃眉之急
在调查中,河南郑州某企业反映,企业竞拍外棉虽然在价格上较港口外棉高400—500元/吨,但因为仓库站点距离企业较近,运输成本能省很多。据这家企业负责人介绍,由于国家实施滑准税配额与竞拍国储棉“捆绑”发放,近期部分拿到配额的企业认为目前外棉价格较高,与国内棉花价差缩小,持配额观望的情绪浓郁,他们的态度是“等等看”,另有一部分企业陆续订购了外棉,但船期一般要到6-7月份。“这段时间正处于外棉真空期,后期订购的棉花陆续到港后,企业外棉紧缺情况可能会缓解。”该负责人说,由于竞拍国储棉手续相对较少,企业竞拍成功后差不多一周之内就能提货,因此不少企业虽然用配额购买了外棉,但为解燃眉之急,仍然积极竞拍国储外棉。河北石家庄某企业签下了4800多吨澳棉,7月下旬才能到港,这段时间该企业只能通过竞拍国储棉和购买已通关的高价外棉维持生产,这让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加500元/吨以上。
投机取巧 欲将外棉交储
自2013年9月1日起,国家将实施新修订的GB1103棉花标准。棉花新标准将品级改为颜色级,而2011年度进口棉的质量以中国纤维检验局出库检验并出具的公证检验结果为准,且棉花质量较好,2013年施行新的颜色级标准后,现在公检等级较低的棉花在新标准下可能会变成更高的等级。据部分企业反映,近来发现有棉商、贸易商“借壳”参与竞拍国储棉,这些棉商和贸易商打算竞拍到2011年度的美棉、西亚棉和中亚棉后既不移库也不销售,而是打算等待2013年收储时直接交储。若在新年度交储时发现这种投机行为,相信国家有关部门将会严肃处理,希望打算走这条道路的企业看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