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行动塑造美丽中国
第八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报讯  (记者 贾书哲)  5月23日,由北京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与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北京科博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 “循环经济,用行动塑造美丽中国” 为主题,政府部门领导和专家就当前循环经济领域的重点话题和成功案例进行了剖析和解读,旨在让社会公众更深刻地体会到循环经济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变化。同时呼吁,更多的城市和企业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让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从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完善财税、金融、产业、投资、价格和收费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寻寰中表示,近年来国资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提出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资源能源型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和表率作用。

  寻寰中强调,在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社会循环经济整体上依然不成熟,规模还小,产业科技支撑弱,实际运营中大量存在着概念化的情况。从微观领域看,循环经济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可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缺乏动力的根本原因。比如在苏南,不少纺织企业建立起了中水回用系统,技术上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就是迟迟不见投入使用,究其原因是成本的因素,要达到标准每吨水的处理成本要远远高于当地每吨自来水的价格,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的水价体系下中水无利可图。这样的例子到处都可以找到。当前不少企业的循环经济,循环不经济。这种现象的存在将致使最先进的技术难以推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会逐渐减弱。从深层次看,发展循环经济确实存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而政策和政府的调控手段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

  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都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制定了较好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很好的驾驭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意识。日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驱动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分为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政府处在最核心的位置,政府主导权方位推进的特征,包括国家战略循环经济立法、产业扶持政策、循环经济技术系统等内容。美国、德国也建立了国家战略规划法在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号称只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日本、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上看,清楚地认识到成熟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和政府的完美结合,不可偏之。在我国当前政策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短期内会见效慢、成本高、风险大,许多企业可能为短期盈利不愿意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这就需要政府以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政府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地激励制约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案例”,江苏无锡市、重庆开县、新疆和静县、四川南江县和海南琼海市入选循环经济优秀品牌案例。论坛现场举办了“行动中国——中国环保图片展”。该图片展精选了部分优秀案例,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