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设计系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与宜兴的陶瓷厂建立了友好协作的关系,为宜兴培训陶瓷设计人员,同时也得到宜兴对教学实习的支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基地,在共同的事业中建立了友谊。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之后,这种协作关系还在发展。这次由双方合作的紫砂茶壶设计与制作活动,对于促进紫砂茶具的创新设计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以往的设计与制作都是分别单独进行的,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是值得肯定和发展的。在此基础上,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陈进海教授,组织了系内的教师,根据每个人对紫砂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设计尝试,在造型的结构形式和风格特点方面作了一些探求。他们都对紫砂陶艺怀着浓厚的兴趣,从不同的方位来参与紫砂茶壶的设计,或是在传统形式上的演进,或是把现代造型观念融入到传统造型中,以及用新的造型方法来寻求适合紫砂的造型形式。
这是紫砂茶具设计与制作结合的一种新的尝试,为推进紫砂的艺术设计创新开拓思路。
近日,来自宜兴的一批紫砂艺人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了结业典礼,这让人们想起了宜兴紫砂和清华美院几十年的情谊和缘分,早在50年代,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开始了和宜兴紫砂的紧密合作。
195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庄教授设计小樱壶、紫砂玩件等,共设计40多件作品。1954年,高庄教授来到宜兴,定制紫砂茶具,开始第一次与紫砂零距离接触和合作。1955年,高庄教授带领学生来到宜兴实习,并且和顾景舟成为挚友,其设计了一把提梁壶,后经顾老反复修改,直到1978年命名为《提璧壶》,成为现代文人和艺人合作制壶的经典之作。1956年,高庄教授与朱可心合作,以仿生学知识为基础制作了报春壶。1958年,徐秀棠参加轻工业部与中央工艺美院合办的民间雕塑研究班学习,后转入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工作室学习,历时一年。
195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次在全国开培训班,分装饰班和造型班,宜兴的高海庚被选入培训班,学习期间担任班长。一年后回厂。1981年起,高海庚历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厂长,为振兴紫砂陶艺事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组织全厂技术人员分别进行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培训,他大胆改革奖励制度。1982年高海庚到日本考察,了解日本先进的制陶现状。回国后,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加倍忘我地投入到紫砂振兴工作中,从生产到经营走向正规化管理,大力培养技术中坚力量,开设特艺班,建立研究所,请顾景舟担任技术总辅导。
1959年,潘春芳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5年制本科学习陶瓷设计。毕业后回厂,后又考上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研究生,后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196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有顾景舟、徐汉棠、高海庚、徐秀棠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同年,何道洪、汪寅仙、徐汉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习造型设计;谭泉海,鲍志强,鲍仲梅修习装饰设计。1969年期间张守智教授设计合盘壶、玉璧壶,由顾景舟大师、高海庚制作,曲壶由王寅仙大师制作 。
1978年、1979年、1983年、1988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宜兴市陶瓷公司各厂技艺人员纷纷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陶瓷艺术设计。
文革期间培训班中断了一阵子,之后中央工艺美院又多次举办紫砂研修班,宜兴紫砂艺人近百人得到专业培训,目前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12位紫砂艺人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陶艺名人,大多数都有清华美院进修的经历,一大批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青年紫砂艺人也先后被送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通过校企合作,紫砂艺人的造型设计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届紫砂交流研修班在清华园举行了结业典礼,35名学员结业。宜兴紫砂和清华美院近60年的情缘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种缘分会随着深度合作而进一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