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泉瀹新茗

□ 王 琴

  芳菲已尽,夏日舞起。

  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绿树和泥土的清香,满眼新绿,炫人眼目。一阵夏风轻轻柔柔地从脸庞上拂过,从臂膀上掠过。密不透风的叶子间,隐隐可见刚长出来的青涩的果子,时有穿花蛱蝶、莺歌燕语。

  初夏时节,一如人生的盛季。走过了春天的灿烂阳光和迷离烟雨,少了花儿的争奇斗艳,少了蜂蝶的狂舞追逐,生命在这个阶段渐次呈现出洒脱与平和,既保留了青春的纯真和激情,而又褪去无知和放纵;既能沉淀宁静豁达的思想心态,学会了保持闲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又不呈现一派老气横秋的衰暮之气。这种感觉,恰似手边泡着的一壶新采的铁观音,不娇嫩不浓艳,却色泽明朗、清新高雅。经了几过水的冲泡,仍兰香沁心,而香气并不高扬不漂浮,汤色金黄明亮,滋味温和纯正,醇厚鲜爽,韵味十足。其冲泡技法,亦可繁可简、随性随心。

  然而铁观音却独独对水的要求极高。精茶真水,永远是爱茶人追求的目标。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写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何窥其体?” 水是茶之根源,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韵。若无好水的衬托配合,茶的优异品质也无法体现,也就失去了品茶给人们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享受。正像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按照古人的要求,沏茶之水要包括四个方面:活甘清寒。溪河之水带有土腥之气;湖泊之水带有腐味;陈年井水稍佳,带着世俗生活特有的烦嚣,可以摒弃俗气和杂味。然而最妙的,无疑还是山泉。山泉之水鲜活清冽、晶莹清澈,矿物质含量丰富,能把茶叶的灵韵更好地激发出来。一年中秋季之泉最为上乘,以泰山经石峪近旁的野泉为例,春季水旺,顷刻间便可盈满一罐,而滋味却稍显淡薄。秋季水少,泉水全仗地层深处的泉脉渗出,半小时方能接满一壶,是为岩髓。入口寒气溧冽,冽则茶味独全。以这泉水泡茶,茶汤更为纯正鲜爽、妙不可言。所以,常有人驱车几十里路,爬上半山腰,只是为了取一瓢泡茶用的好水罢了。

  对于都市人而言,“汲泉烹茗”藏着几分野趣、几分玄远,几分怀想。而幽居泰山脚下的市民百姓不辞劳苦、上山打水,似乎早已成为当地的民风民俗。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爱茶者。在清晨,在薄暮,蜿蜒迤逦的山路上,泰山茶人追慕着唐风宋韵,感受四时交替、时光轮转,陪伴着草木鸟兽、山水自然。其实寻泉汲水的过程,已经远远突破了物质,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奢侈享受,它不只让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熨帖和安抚,更可以使得一颗粗糙暴戾的心灵,变得清新淳朴、温柔善感,变得细腻丰富、画意诗情。不由吟出唐代灵一和尚《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一诗: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如果说茶道在古代是一种以茶为媒的典礼仪式,强调品茗的方法与意境,目的是通过沏茶、赏茶、饮茶等冲泡技巧的修习,增进交流、修身养性,而“掬泉煮水”,则是修习茶道的重要前奏。杨万里的《诚斋诗话》里记了一则苏轼《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从中可以看出,东坡亲自取水,而不让仆人做这件事,且是石头深处的清澈的水,并且大瓢小杓分而贮之,显示出作为茶文化大师的苏东坡对于取水烹茶的过程,发自内心持有的神圣与庄严之感。

  原来,我们在古人的诗句里发现,千百年来,茶人心性竟是如此相通相和。最妙的是临泉烹茗,刚汲来的泉水清凉沁骨,新鲜的水珠还在杯壁上滚动,啜一口甘醇甜美,神清气爽。美景佳境,源头活水,何患无茶?何患无情?望着不同种类的嘉叶仙草在自己不辞劳苦打来的泉水中千回百转,在与水的和谐交融中释放出茶汤本真的颜色,浮着的一颗心也渐渐沉静下来。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含香。在一泓泉水中,茶能得到最好的诠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