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市场化为桨 大众茶中觅蓝海
江西茶产业困境与机遇的调研和剖析
□ 本报记者 周 滨

  选茶。
九江庐山山北茶厂。

  从今年以来,本刊多次聚焦中国茶产业的大众化市场,同时也与业内品牌、市场、资本界的专家展开了多种探讨。在梳理产业环境与产业方向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有关人士提出“深化消费研究,理性产业创新”的观点,那么,如何认识当前大众的真正需求,又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地推出与具体茶区或者品类相适应的产业创新模式呢?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记者为此陆续深入我国几大名茶产区及国内重要销区,以我们的脚步试图寻找一份或远或近的答案。

  我们的第一站是产茶大省江西,它拥有诸如庐山云雾、遂川狗牯脑、婺源绿茶、修水双井绿茶及宁红茶等数十种著名茶类,其中庐山云雾更是被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尤其中国茶产业快速崛起的近二十年间,江西茶业的脚步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形成了有文化地位、有历史口碑,无市场品牌、无竞争优势的尴尬局面,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一方资源充裕的茶叶大省,还能重现辉煌吗?

  

  名茶难卖,满腔纠结在市场

  对茶区而言,4月是一年中最关键的季节,中国绝大多数的春茶都在这时采摘,中国茶产业的效益高低,也主要取决于这一时期。而记者在走访江西浮梁、婺源等地的茶园和茶叶市场情况时,发现当地既缺乏上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又少见按现代标准规划的流通交易市场。

  在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县,游人络绎不绝,记者了解到该地凡涉足旅游接待的农户,多数的平均年收入在十几万元人民币;而从婺源茶业局了解到的资料是,该县从事茶叶生产的19.5万茶农,2012年的人均年收入为1850元。显而易见,在历史积淀深厚和茶叶资源丰富的婺源县,旅游业和茶业之间的发展有着巨大落差。而在遂川,一位90后的茶农小伙告诉记者:“在我们遂川县,茶叶属于农业扶持产业,去年产值是1.8亿元,茶园覆盖率达到35%以上,但基本上还是以茶农的个体种植为主。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狗牯脑茶这个名字不好推,我们茶农更没有条件和精力去推,在市场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

  当记者走进江西省会南昌市的一些茶庄和茶叶交易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南昌这个江西茶叶集销的第一重镇,从事茶叶交易的茶商有很大部分都来自外地尤其是福建,所以大部分茶庄和茶城经营户都在卖外地茶,如铁观音、大红袍、普洱茶等等。在南昌生活了十余年的福建茶商黄光辉对此现象表示:“南昌市目前有一千多家茶庄,而本省江西绿茶却一直经营得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价格没上去,成交量也不大,一些近年被热捧的省外明星茶类的交易量远超本地绿茶。这主要因为茶商是一个很务实的群体,经营中首先会考虑这么几点——谁在卖茶?卖什么茶?结合什么样的文化来卖茶?所谓不熟不做,在产品的推动方面,茶商肯定会考虑先推自己比较熟悉的茶,这样长此以往就在本地吸引到一批忠实顾客来消费他从外地带来的茶品。另外像目前市场的热门品种如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甚至是福鼎白茶,都在国内形成了一个被普遍认可所以无需用太多口舌去介绍的消费环境,这样对茶商销售就很有利。而江西的名优茶被当前市场广泛认可的消费环境还没有形成,谈不上市场号召力,这样很难说服完全靠市场生存的茶商来卖这种茶叶,因为消费市场本身是最现实而又无情的。”

  而前不久公布的“201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榜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说法——无论是从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还是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江西名茶无一入选。

  

  依托特色,大胆规划说方向

  应该看到,江西作为一个目前经济并不发达的华东省份,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茶文化地位,不但茶叶品种多,在生态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也极具特色——比如婺源是海内闻名的“中国最美乡村”,生态条件、茶园基础都非常好,又因其历史上属于古徽州,有着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与民俗风情,可畅想的茶业商机无限;浮梁背靠瓷都景德镇,又有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作口碑宣传,先天上拥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条件,后天上则有可嫁接的商业资源。这都完全可以规划不同方向、不同特点、各种主题的茶旅游主题线路,可以让好茶者走入文化深处,又可让更多社会大众接触到茶叶的健康本质进而爱上品茶、饮茶,形成全民喝茶的风尚。事实上,工业经济欠发达正促成茶业大做文章的机会,因为茶叶生产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天然、生态、未被过度开发的地理环境,这和当前消费市场最关注的安全、健康、绿色、有机主题也不谋而合。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名茶大省江西的市场化之路显然还困难重重,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说茶叶品种--很显然,一杯大众茶必须要对消费者的胃口,这对主产内质丰富却香味清淡的名优绿茶的江西来说较为不利,因为消费者最在意四个字“色香味形”,而这些强调的都是感官判断。为什么北京人爱喝花茶?为什么铁观音会这么热?其香气的缘故占了很大成分,大众消费者往往是感性的,他不具备专业知识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评一杯茶,那么他就只能依靠感官的作用。此外江西茶尤其是绿茶的外形优势不够显著,不能在众多茶类中快速脱颖而出,这也影响它的传播进程。

  其次不论哪个行业,都需要大型资本的推动,因为资本会带来一些行业的整合机会和升级理念,特别是各种新思想对推动行业居功甚伟。我们都知道在云南,由于普洱茶热带来了大量茶文化与茶旅游相结合的商业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茶叶原产地进行问茶、访茶,而人们除了喝茶,也是渴望回归自然,在田园深处放松身心。就此说来,生态突出的江西茶区便可深挖这方面的价值开发,探索茶叶与其它农副特产、茶叶与乡野旅游的结合点,最终做到以能茶叶复兴人文,以人文提升江西名茶的市场溢价能力和品牌传播力。

  再次是江西茶业的品牌化程度低。任何一个产茶大省,要立足时代都要依靠一批本地区的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品牌化进程一日不完成,茶产业就会长期处于小、散、乱的状态,进而挤压本地区茶叶品种的未来生存空间。不能品牌化,地区产业就不能树立标杆和明确的等级以及标准,更无从谈起茶叶质量的可追溯,并且和中国茶业整体走势相悖。在这方面,江西茶还要大步跟进,才能形成一个利益循环良好、市场和谐共生的局面。

  最后是各类型茶企的等靠要思想还太严重,一味强调政府来重视,当然不重视不行,但过度重视又会带来一些新的弊端,比如今年礼品茶市场陷落就很说明问题。江西泊园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华对此表示:“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反映市场的本质,其相应的消费现象才是真实的、合理的、可深度开发的,我们茶企最需要的是抓足品质、做足管理、做出影响,以此争取一个灵活而创新的政策环境。”

  

  终端发力,大众市场盼升级

  就在江西茶产业整体不景气的同时,江西茶馆业近年却异军突起,涌现出一批在南昌乃至在全省都有良好口碑的名牌茶馆。在与南昌老城一江之隔的红谷滩新区内,茶馆林立,却客似云来,许多南昌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休闲的最佳场所。“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认真说来,不过短短三年,以前的江西茶馆就是个棋牌馆,一派凋零。后来因为有了一批先行者的推动,才带动了这个市场向良性发展。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其实市场的机会始终存在,就看你做不做、会不会做、为谁而做,江西茶馆业的兴盛从销售终端可以反向推动茶区和茶企的理念升级,使其对长期利益看重、对开发消费市场用心。”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政多年来致力于江西文化尤其是茶文化的历史和社会研究,他从大众社会的变迁分析了位于茶叶消费终端的茶馆服务业,对促进茶叶生产与流通的意义,以一个学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提出了独特思考。

  南昌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处处长万晓龙提出的思路是:“要做到从茶叶大省向茶业强省转变,我们的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流通企业不妨多注重一二三产业链各环节间的整合,推动江西茶业未来向生活型产业、休闲型产业多做市场努力,以充分开发茶叶产区、销区城市的休闲功能定位和文化商业价值,使整个产业环节中的各方受益。”他向记者表示,南昌市目前正主打“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称号,而该称号的推出是因为南昌本身就是一个注重休闲的城市。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南昌发展最迅速的业态之一就是休闲农庄,目前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规模的已达1600余家。“南昌茶馆业近年表现出色,不可否认与南昌的整个城市定位更加休闲化有很大关系,当一种休闲喝茶、休闲品茶的氛围在一二线城市全面带动起来时,就会使源头茶区的生产也得到推动。”

  事实上,大众的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变化,大众的消费眼光正在日趋新颖,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喝茶时,希望喝到的不仅是茶本身。这就需要我们的生产、销售和流通各方做足消费行为以及心理研判,把握市场创新和升级良机,共同做足一杯茶文章,让消费者喝得放心,让茶本身喝出明明白白!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