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提速


  日前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意见》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融合更加深入。当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约束。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我国农业突破约束、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那么,如何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融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信息化推进—— 

  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3S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服务于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已开始渗透到各领域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毫无二致。

  “信息化融入农业现代化,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中。”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郭作玉介绍,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比较普遍,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产量等数据绘制电子地图,获取相关信息提供给施肥、灌溉等专家支持系统,可实现田间施肥、灌溉、喷药的自动化、智能化。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先进感知与遥感、信息采集与传输、计算机智能处理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对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进行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如安徽省计划于今年启动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调度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完成36个监测点建设,实现对56个小麦主产县小麦“四情”监测全覆盖。

  在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可应用集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实现畜禽育种及养殖、肉蛋奶生产、饲料生产、养殖场管理、畜禽舍环境控制、疫情监测及防治等方面或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利用水环境参数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的渔业生产专家系统,可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理化参数监控、自动投饵、饲料配制等一体化的健康养殖模式。

  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利用装有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联合收割机可以实现自动测产,可提前预置加油站及维修网点分布情况,使农机手能轻松查找所需信息。自动采棉系统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能准确掌握每台采棉机的运行路径、精准计算油耗。机器人能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黄瓜采摘、挤奶等。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可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供需信息交流和配对平台。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大量应用,生产效率迅速提升;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对接平台,以及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服务体系。

  ——信息化推进—— 

  农产品消费的现代化

  近年来,为了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的困境,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信息化在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以及在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作玉说,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突出体现在农产品价格发布和供求对接上。通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实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价格信息的发布、汇集、展示、查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以及农业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对接、农业合作社与城市消费合作社对接和订单农业,多渠道多形式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融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以产品条码为信息传递工具,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和可追溯,实现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过程的追溯管理。如上海爱森猪肉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将射频芯片(RFID)应用于生猪的全程饲养管理中,为以后流通中安全追溯提供支持,对生猪养殖、检疫、市境道口检查、屠宰、批发、零售等环节的有关信息加以记录,并进行全程监控,保障了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休闲农业是我国消费新业态,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不少信息服务平台,比较突出的是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支持和指导的“魅力城乡”休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多种搜索、电子地图服务、观看全景漫游、利用客户端软件享受贴心服务、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等。

  ——信息化推进—— 

  农业服务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郭作玉介绍,在农业电子政务上,已上线运行农业信息采集、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等30多个业务系统,相继开发与应用草原监理、渔政指挥、动物疫病防控、病虫害监测及植物检验检疫、农机购置补贴、财务监管、视频会议、应急处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浙江等省(区、市)已建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加载了农业及其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不少基本信息;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农业部门正在建立农民承包地确权、登记、发证情况的数据库,建设“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这将大大有利于决策与管理、服务。

  在农业生产安全管理上,已建了农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及时采集农机购买、使用、出租、转让、维护、年检、报废等信息,实现农业安全检验、登记、驾驶操作人员考试、发牌发证、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管理信息化。渔业方面,已在捕捞船上配备信息接收终端、卫星船位监测终端和AIS避碰设备,初步建成了卫星船位监测系统、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提升了捕捞船信息化装备和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在农业服务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气象信息服务,国家气象局已经具体提供全国“三夏”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小麦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早稻(或晚稻)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等,其中有旬报、月报、季度报、年报等。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气象规律被揭示,防灾减灾和利用自然力的能力越来越强,今后应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服务,变靠天吃饭为顺天或用天吃饭。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出现了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如福建“世纪之村”、湖北渔洋溪村等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浙江“农民信箱”、农业部“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它们可以把农业机械和为农企业服务等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整合其中,把农业社会化服务求、供关系整合起来,通过短信、彩信、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求、供行为实行及时、准确、低交易成本对接,从而满足农民(农场等)生产、生活需求,帮助各种服务商发现用户与拓展市场。

  今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将经历深刻的社会变迁,即发展呈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趋势,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会大显身手。

袁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