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龙游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2月,是一家由种粮大户董红专牵头联结农户主营粮食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经营运行模式,建有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技培训中心、稻谷烘干流水线、粮食加工中心、水稻育秧智能温室等设施;拥有拖拉机、插秧机、开沟机、旋耕机、收割机、烘干机等20多套农业大型机械设备,积极延伸种粮产业链。2012年,合作社带动农户470户,水稻种植面积达4160亩,粮食总产量200多万公斤,订单收购晚稻120万公斤,销售额达1500万元,实现利润82万元,优惠服务返利25万元,助农增收120万元。合作社的发展,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及部门的充分肯定,并拍摄一个电视专题资料片,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提供参考。
建设粮食功能区
创新运行新模式
自2010年龙游县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以来,合作社主动承担詹家镇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建设种粮面积2380亩,涉及詹家镇8个行政村257户,总投资670万元。
通过近几年努力,合作社建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已初具规模,探索出“一个中心四个分中心”的运行新模式。一个中心,即粮食生产服务中心,主要立足粮食生产功能区服务,同时还组织为非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社员和农户提供水稻育秧、机插、机耕、机喷、机收、烘干、农技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下设四个分中心:一是育秧中心,建有820平方米的工厂化智能育秧温室,可为粮食生产功能区2385亩提供秧苗,并配套机插;二是农技培训中心,设立在合作社综合办公楼内,年培训社员和农户达2000多人次;三是烘干中心,拥有4台48吨稻谷烘干机,日烘干能力达5万公斤,保证合作社社员的稻谷烘干;四是病虫测报中心,配备3名病虫测报员和若干服务人员,对社员农田实行统防统治。
延伸种粮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2011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进军大米销售终端市场,合作社投资200万元,建起了粮食加工厂,日加工稻谷60余吨,实现自动完成稻谷脱壳、碾米、筛选、抛光、装袋等生产流程。粮食加工厂的顺利运行,不仅延伸了粮食产业链和提高种粮附加值,而且有利于合作社粮食销售和产品质量安全;还注册了“红专”牌的大米商标,向品牌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方向拓展。在城郊建设的粮食配送中心,设置了粮食批发门市部和大型仓库,购买了2辆配送车,实现粮食生产、批发、配送一条龙服务。“红专”牌大米销往金华、衢州、台州等地,实现利润40万元。
全面推广新技术
强化管理出效益
合作社成立以来,大胆地进行高产新品种示范试种,推广应用双机双抛、机器插秧、单季稻“五改”、强化栽培等适用技术,辐射推广面积达5万亩。尤其是粮食生产功能区,亩产比非粮食生产功能区增加80公斤以上,增收200多元,节约成本240元。合作社还充分利用国家对早稻种植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早稻种植面积,2012年种植早稻4160亩,不仅较好地解决季节性抛荒问题,而且为社员和农户增收83.2万元。合作社还投资180万元,购置了拖拉机、耕作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机动喷雾机等100多台农业机械,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收、统一订单收购的“八统一”的生产模式,开展从种到收的机械化服务,极大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种粮收益。
合作社对粮食功能区内2385亩核心农田采取网格化方法,进行集中型管理,初步形成“一个总管五个片”的集中管理模式。一个总管,是指总揽全局全面负责,做好协调指挥。五个片,是指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分成五片管理区,每片15人,其中组长1人、田间管理1人,配套农业生产机器20多台(套),负责片内大田生产的耕、种、管和收,并实行生产管理责任制,按早、晚稻两季分发工资,年终进行考核奖励。对非粮食生产功能区的2815亩社员农田采取订单式方法,进行分散型管理,建立联结和服务关系,帮助社员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培训,优化种植模式,开展“八统一”、气象和农时服务,按订单合同收购。对非合作社农户农田,进行辐射带动服务,凡需要服务要求的,及时提供帮助。
发挥合作社龙头作用
带动助农增收致富
合作社利用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为社员和农户提供培训示范和技术推广,农民由“要我发展”变“我要发展”,成为“一村一品”行动和发展家庭农场的主角,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合作社走精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引进水稻新品种,着力打造优质绿色有机的种粮基地,形成粮食产、供、销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加大科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服务管理,使合作社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