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泡餐具解禁之忧


  曾经的“白色污染”罪魁祸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被禁产禁用14年后,被重新允许进入市场。

  依照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原目录中淘汰类产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删除,从5月开始执行。这意味着,自1999年被原国家经贸委发布文件要求淘汰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迎来了“重出江湖”的机会。

  “14年前存在的问题,今天依然没有得到十分明显的解决,怎么能打消公众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疑惑呢?”有环保组织指出,发改委在没有出台相应质量标准和管理细则前,就确定正式解禁,太过草率。

  事实上,即便在过去的14年里,很多餐饮店和批发点,仍有发泡塑料餐具的身影。

  有专家指出,“现在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在明里暗里继续生产着发泡餐具,每年大约有150亿的销售量”。

  由于我国当前既没有发泡餐具的产品标准,也没有市场准入标准,因此监督管理异常混乱。“目前情况下,进一步放开,只会加剧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忧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

  另外,由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体积大、比重小,容易吸附油脂和灰尘,回收利用率很低,在自然界中降解周期需200—400年,焚烧会冒浓浓的有毒黑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一旦放开,回收是关键。专家们就指出,欧美之所以没有禁止发泡餐具,主要是回收做得比较好。

  “虽然其他一些国家也允许使用发泡餐具,但前提是处置有方。”朱毅说,同样是一次性发泡产品,发达国家开发出低发泡、抗高温的新产品,并建立专门的回收立法、健全的回收系统、严格的回收责任和标准,我国相关规定过于宽泛,回收难的窘境未改变。

(严友良)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