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理性看待所谓的高价茶问题。中国的历史名优茶本身具有天然的“高价基因”,这些基因在于他们生长地域的独特性和有限性,从产品的产量角度来说,其实就是稀缺性要素。其次,中国历史名优茶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历史传承性,这种工艺的历史文化性也是一种高价基因。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有了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的积累,少数消费者具备了消费高价茶的心理取向、精神取向、文化取向,尤其是具备了消费高价茶的经济能力。中国历史名优茶的生产性要素和消费性要素之间应该是一种理性对接,而过去的五年里,这种对接失去了理性、走向了疯狂。
而对于大众茶,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的要求与日俱增,但我们至少需要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生产品质更高的和更有保证的大众化茶叶产品,包括茶叶的饮用安全性;二是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提供更加亲民化的价格;三是变换营销方式,让大众茶走向大众市场;四是必须进行产品创新,解决大众消费者饮茶的便利性问题,在现代都市大众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解决茶叶饮用的便利性问题尤为重要。
2013,也许是转折之年,中国茶业将转向以大众茶为主体的大产业运行模式。这是一种回归,这是中国茶业的希望。
二、 茶企业变法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茶企业、茶商到茶农,纷纷跟风,特别是不少茶企业,甚至把自己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完全建立在产品“高价格、高毛利”的基础之上,从茶叶产品到茶叶品牌、从销售渠道到销售终端、从茶叶加工到茶叶种植,全部指向高价礼品茶,而对于大众消费的中低端茶叶产品不屑一顾,有的企业干脆放弃中低端茶叶产品和大众茶消费市场。在高毛利的支撑下,这些茶企业基于这种盈利模式,大肆扩张企业规模、大肆拓展终端市场。比如,他们盲目引进高端人才,大手笔进行品牌建设、品牌传播和包装设计、包装开发,甚至超规模融资和举债进行基础投资,包括通过快速建立高规格品牌连锁专卖店的方式,跑马圈地,开疆拓土。其实这些茶企业这种不计成本的粗放发展与扩张已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013年,茶叶市场突然变向,茶企业如何应对?建议我们的茶企业放弃观望的态度和侥幸的心理。过去五年间的茶叶市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一种疯狂,回归理性是迟早的事情,新政风暴只是来得太突然、太迅猛。茶企业首先要做和必须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茶叶产品结构。现在的困难是: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否与先前的品牌定位与诉求相矛盾?是否与已经建设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相冲突?是否与企业内部的营销体系、生产体系和运营体系相适应?所以建议我们的茶企业在市场转向的大趋势面前,进行系统思考和长远安排,尽早调整企业战略,尽快开始系统改造。从茶企业已经做出的反应看来,一是在时间上很多企业没有来得及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调整了产品结构的茶企业又确实遇到了新的产品线与品牌定位、渠道和终端定位的自我不适应等问题。
对于茶企业变法,如果说得悲壮一些,茶企业要有断臂求生的勇气,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冷水煮青蛙”的危险境地。
事实上,基于大众茶的很多茶企业丝毫没有受到市场变向的影响,他们不仅经营良好,而且继续保持着较高的销售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