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养猪业如何破解周期之困?

□ 本报记者 张成

编者按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猪周期”有着这样的循环轨迹: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在如此周而复始的痛苦轮回中,生猪市场不断遭遇挑战。特别是近期禽流感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规模养殖户亏损严重叫苦不迭。这背后,既有客观因素,然而更多的则是非理性人为因素导致的市场严重饱和。

  在生猪市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养殖户苦苦支撑,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一些养殖户想尽办法,渴望通过自救避免惨重损失。然而,在“猪周期”阴影下,他们的日子一样艰难。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养殖户们该如何走出往复的轮回?生猪市场何时回归理性??养猪业如何破解周期之困?

  价格触底  养殖户叫苦不堪

  “去年赚了钱,原以为今年多少也赚一些。没想到,到现在已经亏了30多万元。”广西武鸣县吴桂康猪场的女老板磨晓桂满脸愁容。猪价“跌跌不休”,让磨晓桂夫妇心惊肉跳,“猪价每天都在下跌,晚上都愁得睡不着觉”。为了降低损失,他们决定“断臂求生”:将2000多头小猪低价卖了,还淘汰了150头母猪。现在,他们猪场里仅存栏生猪600余头,以及新购进的后备母猪200多头。如此一折腾,磨晓桂已经亏了30多万元。

  无独有偶,最近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上尤养猪合作社负责人尤伟总是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上尤养猪合作社目前生猪存栏近1000头,其中包括800头圈养猪,200头天然放养猪。由于今年的肉价持续走低,饲料、人工等成本却一路走高,经营状况十分不乐观。“从春节到现在,每天能亏损大概2000元左右,然而即使这样我也得撑着。”尤伟无奈地说。虽然有天然放养猪,但在今年的大形势下,放养猪的盈利也可谓杯水车薪。“放养猪饲养成本是圈养猪的3倍,一斤肉可以卖到三四十元,受到肉价起伏的影响较小。现在养猪场就是靠圈养猪来循环流动资金,利用这部分资金再饲养放养猪,最后再用从放养猪中赚取的利润填补圈养猪的亏损。”尤伟说道。即使这样,由于今年的肉价跌幅过大,放养猪所能填补的亏损是少之又少。从年初到现在养猪场已经亏损了差不多十几万元。

  门槛过低  散户涌入引危机

  然而,对于猪周期的冲击,这位养猪的“老手”也很无奈:“生猪价格目前完全靠市场在调控。而这个行业却几乎没有门槛,只要有个地方买几头猪就可以进入生猪市场,肉价一旦上涨,大量散养户拥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马上饱和,价格便会回落。一看已经没有利润,这些散户将猪一卖,马上又可以全身而退。”在尤伟看来,最受影响的还是大规模养殖户。 

  陕西省榆林市畜牧兽医师李彩英说,一般情况下,猪肉价格在大涨之后都会趋于平稳下降,由于2011年的猪肉价格大涨,所以2012年以后的价格就会平缓下行,这是大的趋势。2013年春节以来为什么猪肉价格一直一蹶不振呢?除了大的趋势外,节后猪肉进入消费淡季,本身价格就有所下滑,再加上近期的死猪事件和禽流感的影响,也对猪肉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猪价跌速超出养殖户的心理预期,便引起了集中抛售。

  李彩英说,现在一些养殖户,特别是散养的小户通常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作为标准去预期未来养猪的收益,来确定现阶段是否进入养猪行业。这个看似合理的选择本身就存在风险,因为他们看到的正是价格大涨时的高峰点,而当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再到生猪出栏时正好遭遇下滑期,这些散兵游勇的涌入使得当时本就惨淡的生猪行业再遭冲击,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中、小养猪户都要亏损。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梁雨祥认为,我国养猪业之所以难走出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其根源在于我国的生猪养殖过于分散,产业化水平太低,市场信息落后。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使散养户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更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来规避风险,造成有利可图就一哄而上,无利可图则一哄而散,直接加剧了生猪价格波动并进而影响“猪周期”。

  规模养殖  产业化突破桎梏

  “生猪价格涨涨跌跌,尽管国家及时出台了市场调控预案,但效果离预期还有差距。”尤伟说,散养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加之目前肉价下降,饲料和人工等成本上涨,形成双向挤压,致使众多散养户退出市场,进而加快了生猪产业由散养向规模化转型。因此,规模化、科学化养殖才是经营之道。有效平抑价格异常波动,就要加快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步伐,同时探索和建立生猪生产配额制度。 

  李彩英说,规模化养殖虽然养殖数量增大了,但是依靠科学管理和规模化生产却使每头猪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在猪价进入低谷时能够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此外,规模化养殖在疫情防控和防治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生产稳定性强,对保障畜禽产品市场供给、缓解供需矛盾作用明显。因此,应继续加大对规模养殖的支持力度,并通过政策引导散户向规模户集中,促进养殖方式升级。

  “虽然规模化养殖是养殖业发展的方向,但是也要因地制宜,我国是农业大国,机械化养殖水平还有待提高,不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大规模、机械化养殖,机械设备、管理水平都已经成熟,而我国还需要摸索实践,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谨慎。”李彩英说。

  政策扶持  力度小难解困局

  议园养殖网的创办人卫富国告诉记者,现在虽然散户的数量在减少,但是真正的养殖大户也不多,更多的是一些规模中等甚至偏小的养殖户,这些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同样很差,基本上还是属于靠天吃饭,能真正抵御风险的是那些做产业链的、非常有实力的企业。“人才、技术、资金、观念都是制约养猪业规模化发展的因素。现在中、小养殖场还是以60后、70后为主,他们观念陈旧、落后,连基本的合作都有困难,何谈联合做大呢?”

  “目前政府对于农户虽然有一定的扶持,但力度太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养猪场经理薛顺安表示,“国家的生猪储备措施,有时候反而使得农户增加损失。”薛顺安的养猪场有200头的生猪储备指标,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三月份生猪每斤可以卖到6元,但四月份会有定期的储备检查,必须等到四月份之后再卖。等到五六月份,虽然每斤可以卖到6.5元,但每头生猪每天饲料就要6元。这就意味着,养殖户养得时间越长越不划算。“目前每头储备生猪补贴只有300元,再加上人工费之类的,补贴根本不合算。”薛顺安说道。 

  “补贴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其实农户最需要的还是贷款条件的放松。”薛顺安说,因为这个行业波动太大,银行根本不给农户贷款,而且养猪场也不能作为抵押。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如果现在能贷到款,就可以撑过这段困难时期。等到明年好转后,便可以将贷款还上。同样的,对于贷款尤伟也显得很急迫:“现在的资金完全靠自己筹集,银行对这个行业没有信心。有了贷款不仅可以撑过眼下这个难关,还可以考虑今后扩建放养场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