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一村一社”到“一县一社”
山东莒南县社发展合作社联合社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 本报记者 孟芮溪

  近年来,山东莒南县供销合作社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发展为契机,以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新网工程”和“十百千”工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加快经营服务体系向田间地头延伸、组织服务体系向村级基层延伸“两个延伸”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服务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全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莒南县社更是发起成立联合社,统领全县合作经济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带动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

  明确目标 联合发展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莒南县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21个,总注册资本金11.65亿元。其中:养殖类专业合作社436个,种植类专业合作社27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56个,沼气等其他类型专业合作社51个。虽然已有不少农民合作社成功走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较为规范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但是与同行业中其他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业内的龙头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普遍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稳定性较差、产业链短、经营层次低等问题。因此,为了加强同行业合作社的行业自律、资源联合、信息共享,改善合作社自身的市场境遇,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成立由同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吸纳同行业其他市场主体加入的合作社联合社,尤为必要。

  为此,莒南县供销合作社专门对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在每个联合社成立之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合作社对目前面临的问题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合作社及社员们纷纷表示愿意加入联合社,在联合社的组织领导下,积极配合开展工作。莒南县社于是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核心,以基层社为骨干,以供销合作社领办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大力整合社会资源,打破原始的地域界限,突破原来的经营范围,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的联合合作。据了解,2005年以来,莒南县社带领成立了花生产销、果蔬产销、养殖业3个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2个县域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基层社为依托,创办、领办了107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成员达6.24万户,发展了花生、小麦、水稻、果茶、蔬菜、生猪等380多处种植、养殖基地,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0万亩,畜禽存栏量达100万头只。

  联合推动规模与效益

  通过吸纳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到联合社以及各合作社联合社成员之间的再合作,联合社不仅为各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交流、人才培训、联合购销以及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更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莒南县花生常年稳定种植面积达45万亩,总产全国第二,单产全国第一,加工量、出口量全国第一。但是近年来,花生品种逐渐退化,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为此,莒南县社联合18个合作社、3个花生加工企业,发起成立莒南县花生产销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社和花生加工企业作为县社的下属成员单位,拥有社员10760户,发展花生种植基地面积12.6万亩。联合社成立以来,有效地将社员、基地、合作社、加工企业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与中科院、山东农科院、山东花生协会等科研院校,鲁花集团等农业技术研发企业对接,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研基地,搭建了应用和实施平台,缩短了合作社与农业科研机构的距离,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先后依托利鑫花生、富农花生等合作社分别在坊前镇、文疃镇建设了花育22、丰花一号、富硒黑风、四粒红等新品种繁育基地,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联合社还依托利鑫花生合作社与玉皇粮油集团合作,在坊前镇建设了有机花生基地,与临沂市农产品公司合作,在坊前镇贾家龙头社区和大坊前村建设亩产花生米1000斤以上的高产示范田,得到了社员的极大欢迎。

  在利于构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联合社的成立还有效地推动了花生产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莒南县花生产销合作社联合社将“一村一社”进一步整合、升级成“一县一社”,与合作社成员之间实行“横向联合、抱团发展”,在合作方式上实行订单生产,联合社分别与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合作社与社员多方层层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产品质量标准、订购数量和保护价格,极大地激发了社员的参与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积极性。同时,联合社整合内部农机资源,组建农机服务队,对外出务工、无暇顾及种地的农民社员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开展机械化耕种、病虫害防治、收获、以及代储和加工等业务。在坊前镇有一句话,“农民外出打工不用愁,合作社托管服务到地头”,联合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扩大了联合社的土地流转、托管规模和种植规模,加快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进程。

  两年来,联合社新增花生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4万亩,基地最高亩产荚果达640公斤,平均亩产荚果452.7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2.3公斤。通过联合社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了原来单个合作社完全被动的接受其单方给定的质量等级和价格的市场格局,莒南花生在市场中越来越有话语权。并且,联合社通过统一开展运输、加工和销售,统一开展互助保险,统一提供技术服务推广标准化种植等,提高了花生产量,降低了社员的销售成本和风险,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

  社内互助 互利共赢

  成立联合社的好处还在于联合社社员之间的互利互助。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员之间的互利互助主要体现在种苗调剂、资金互助、机械化服务3个方面。如花生产销合作社联合社,2012年社员之间实现种苗调剂1.1万公斤,扩大良种种植面积7000多亩;有偿调剂互助资金600多万元,解决了400多户社员生产资金的暂时困难;组织耕种收等大中型机械30多台套,成立了农机服务队,对6000亩托管的花生实施了机械化耕种、收获,解放了3000多农村劳动力。

  此外,联合社成立后,农民也增加了收益。果蔬产销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以后,依托成员社统一实施订单种植,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土壤检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保护价收购,社员每棚(1.5亩)西红柿较原来增收7000多元,每棚(1.5亩)甘蓝较原来增收4000多元,社员每个大棚年增收1万多元。花生产销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以后,社员每亩花生增收300多元,还能节约成本170多元,总计增收近500元。如果参与托管后,还能节省1个人的劳动力,很好的解决了农民进城务工和在家务农的矛盾,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