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的“转型”课题,却有着不同的精彩解答。
探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共同使命,激发起山西省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激情,享有“中国煤都”之称的山西省大同市,正在积极探索“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大同市农村信用社紧随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脉动,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创新信贷产品、坚持为“三农”服务不动摇,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支农之路。
扶持龙头企业
“我们能发展到年销售额6000万元的规模,北都农商行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山西华晟果蔬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平向记者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华晟果蔬”刚起步时主要以生产番茄酱为主,但销量很低,资金周转遇到很大困难,公司决定引进两条德国生产线,生产番茄汁等新项目以打开市场销路。
项目选定了,资金却成了问题。当时魏建平天天跑银行,与多家银行谈贷款都没有结果。心急如焚的他,找到了大同市北都农村商业银行,没想到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拿到了3000万元贷款。
“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贷款一下来,我们就启动生产线,从那时起,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快!”董事长魏建平的话里满是感激。
北都农商行通过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将资金扶持效应全面延伸至产业链条,重点解决了农民种植番茄后销售难的问题,辐射作用明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采访中,北都农商行董事长刘丽珠多次强调:“作为一家农村金融机构,在重视自身效益的同时,更要牢记我们身兼支农惠农的使命与责任。”
通过信贷的有力支持,该行扶持起一批上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创了“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格局。
探索产品创新
一进入大同市浑源县黄芪羊养殖基地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浑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扶持示范区”的标牌,这是农信社扶持的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信贷模式的养殖基地。
2011年3月,基地负责人李明从东北购置了300只黄芪种羊,种羊回来了,饲料却到不了位。“看着一只只种羊,却没有钱买黄芪饲料,我心里真叫一个着急。”李明回忆说,正在最困难的时候,浑源县联社的信贷经理主动找到李明,在了解了黄芪羊的生产情况和整个基地的发展情况后,向李明发放贷款300万元。李明说:“就是这300万元,让我的养殖基地真正运转起来了。”
谈到现在的发展情况,李明向记者介绍道,“年出栏黄芪羊5万只,产值达到5000万元,带动周边1000多个养殖户,实现农户人均增收1.5万元。”
在农信社信贷创新中受益的不只是李明的养殖基地,大同市广灵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同样在产品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他们不断创新支农方式,分别推行了“借款人所在单位+农信社+借款人+保险”、“政府+农村信用社+公司(合作社)+农户”、“小农户+小信贷+小保险”、“政府+企业+农户+农信社+保险”四种新型的支农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广灵县联社理事长刘巨宝介绍说,“针对涉农企业、农户和城乡个体商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条件,推行了这四种信贷模式,既缓解了企业、农户和商户贷款难问题,也推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在大同市阳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营业大厅,代发粮食补助款的专用窗口前,等候领取补助的农民对农信社的服务赞不绝口。
“现在农信社是办理业务最快的地方,存钱取钱不用排队,服务态度也好,这才是真正的为农民服务。”一位刚领到粮食补助的农民竖起大拇指对记者称赞道。
打造“精品网点”是阳高联社提升服务水平的着力点。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9月理事长刘忠上任以来,以增强服务为切入点,全面改善社容社貌,仅用了13个月的时间就增加了存款6.3亿元,截至2013年3月末,各项存款达到18.67亿元。
阳高联社理事长刘忠向记者介绍说,“联社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推荐合适的信贷产品,符合条件贷款的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也推出了高效便捷的惠民服务政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大同市阳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量布放POS机和自助存取款设备,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在当地农民心中树立起支农惠农的“金字招牌”。
记者了解到,大同市农信社已将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支持“三农”的重要途径,同时依托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贷款品种,真正服务“三农”,打造信合的“金字招牌”,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