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5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由古到今说茶壶

□ 黄浦江

  我国最早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始于西晋,古往今来,现代茶具更以其式样新、名目多、做工细、质量上乘而著称。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为“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而没有提柄,所以又叫茶壶“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作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壶的生命在于人缘。这个缘恰恰是在长期用壶、养壶中生成的。值钱的东西不等于是喜欢的东西,值钱的东西变成真心喜欢的东西,需要一个用的过程。壶是什么?壶是用来喝水的,至少是首先用来喝水的。壶的生命在茶盘里,在茶海里,在与茶碗的交流里,在饮茶人手和口的抚爱里。壶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变成身内之物,方能达到物我两忘。世人多不知此。懂得珍惜这个缘,培养这个缘,保护这个缘,才懂得了养壶的真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