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河顺镇,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新合作招牌商场。走进同得利超市,偌大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人头攒动的顾客和忙碌的工作人员,有谁会想到这是一个乡镇供销合作社超市。当踏上36级台阶,穿过亭台长廊,如此雅致静谧园林环境,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基层社的办公区。但是这一切都是真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利润双百强基层社——河南林州市河顺供销合作社。
1993年初,由于受全民经商的冲击,河顺供销合作社的购销业务每况愈下,效益急剧滑坡,到10月份全社亏损20余万元,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33万元,有问题资金、有问题商品达150万元。“不消灭亏损,亏损就要消灭供销合作社”这一严峻的问题,摆在社领导班子面前。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决定成败,该社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分析形势,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深刻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会日益萎缩,不壮大就会被淘汰落伍。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下步“三步走”发展战略。
转换机制 深化改革
该社首先对所有经营门店稳步推行门店柜组经营承包责任制,把职工推向市场,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逐步消化经济包袱,有效遏制亏损。其次,对社内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实行“三三制”管理。即由1/3人员负责抓企业管理和对门店的包后服务,指导门店开展经营和搞好综合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物质和农村文化事业的需要;1/3人员抓经营办实体,创办商品配送中心,由社内行管人员自筹资金,对化肥、农药、种子、烟花爆竹等骨干商品开展连锁配送,除保证行管人员的工资福利外,每年可为社内增加收入5万余元;1/3人员抓资产开发,对闲置、低效的资产开发盘活,使低效资产变高效资产。该社先后创办了供销宾馆、文印部、家具城、照像、加油站、酱醋加工厂等新型业务,每年创收9万元,企业出现新的生机。
改造农村网点 抢占农村市场
经营网点是供销合作社为农的服务窗口和阵地,为此,河顺供销合作社大力实施网络改造,抢占农村市场的制高点。一是按照1000人以上的村全部建综合服务社,1000人以下的村建综合服务站的思路,进行农村网点改造。到2003年底,全社共投资206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综合服务社24个、村级综合服务站17个,与中石化公司联合,创办了一个大型加油站,使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网络遍布全镇各个村庄。同时,结合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在各个门店推出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即每个村级综合服务社配置一套炊事用具、配置一个大容量的电冰柜、配备一台动力弥雾机、配备一套完整的维修工具、开展一个为农服务加工项目、配备一部汽车或农用车、安装一部电话、配置一台电脑。农民从办理红白喜事、维修服务、农作物喷防、信息、技术服务一应俱全。为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服务新领域,该社又领办了“鑫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帮助农民致富增收,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站和养殖示范基地、技术培训基地。目前,入社社员达到286人,带动农户1390户,年供应饲料980吨,兽药73600公斤,推销生猪1.2万头以及肉鸡、鲜蛋等农产品,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200万元。供销合作社门店被当地农民亲切称之为政府的放心店、农民的贴心店和新农村的风景店。
整合资源 把企业做大做强
从2004年起,该社先后投入230万元,重点改建扩建集镇市场8处,将原供销合作社商场改造成同得利超市,实行开架售货;将原供销合作社百货楼改建成时装园、精品鞋店、家具城等专业经营名品店。2009年,又对同得利超市进行二次扩建,经营面积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大到2000平方米,成为林州市第一家2000平方米的乡镇综合超市,成为河顺镇市场的经营龙头。2010年,又对老百货楼改造成服装城和家电超市,之后又对家具城进行扩建,营业面积由700平方米扩大到1500平方米。同时投资20万元,发展供销影视传媒,既可为群众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还可为企业、厂矿作产销信息广告,插播社会公益广告,晚上播放电影电视剧,很受农民群众欢迎。2012年,该供销合作社以“新网工程”建设为契机,对经营网络升级改造,对所有门店统一制作“新合作”红底黄字标识,所有门店全部实现开架售货,所有经营实现微机化管理,所有村级超市实现大宗商品连锁配送。并对门店统一印制会员消费积分卡,统一对全社职工进行技能培训,统一更换工装,提升了供销合作社崭新形象,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宋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