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德州临邑县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德州金锣)冷库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故致40余名员工中毒住院。
蹊跷的是,泄漏氨气的10号冷库内30吨肉去向不明。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氨气真的污染肉品,企业应对污染产品进行处理,不让其流入销售市场。
对此,金锣集团总裁助理张新坡表示,媒体的报道是虚假报道,此后,其并未有正面回应。
氨气泄漏30吨肉去向不清
有媒体报道称,德州金锣发生氨气泄露的冷库为10号库,库内可容纳30吨肉。而公司对发生氨气泄露的冷库内的肉制品如何处理,并未明确回答。
据有关食品冷库氨气泄漏的相关报告显示,冷库氨气泄漏是会对其所存放的肉食品造成污染的,相关监管部门会针对那些被濡染的肉食品进行特别处置。
“如果德州金锣氨气泄漏真的造成30吨肉污染的话,企业应该对这批产品进行特别处理,当地监管部门也应该对其加大监督,以免有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造成对消费者的伤害。”上述人士表示。
对此,德州市卫生局、药品监督检验局、质监局等部门对上述问题的回复多数是“不知情”。仅有德州临邑县质监局人员表示有个督查小组了解情况,但拒绝提供该督查组的联系方式。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造成40人中毒的事件,当地相关单位对事情均不知情。
金锣内部某人士则表示,由于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了,具体数据并不清楚,要核查后再说,但也并无下文。
但是,最终也没有有关冷库内肉产品的数量。不过,该人表示,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已经转移了所有肉品。
而张新坡则表示,之前媒体报道的30吨肉遭氨气污染是不真实的,出现氨气泄漏的冷库是一个“急冻”车间,并且是一个小隔断间,是在维修时出现泄漏的。
不过,对于“小隔间”内的肉品究竟是如何处理的,张新坡没有明确答复。
而根据媒体报道,4月1日上午泄漏事故发生时,现场有大量待加工肉品直接暴露在氨气中。此后,在多名员工先后中毒昏倒入院的情况下,厂方仍然命令员工继续对污染肉品进行加工处理。
某不愿具名人士表示,金锣此次事故颇为蹊跷,传闻称其30吨肉去向不明,而公司却没有正式的官方回应。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事实上,按常理推测,冷库有30吨容积,但作为急冻库满满放置30吨猪肉的可能性并不大,30吨肉去向不明的说法显然过于夸张。
然而话虽如此,金锣方面始终应该就此次事件及时对公众做出回应。
金锣管理层遭指责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家食品企业来说,安全不仅体现在食品加工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安全更应放在首位。
而通过媒体报道来看,金锣此次氨气泄漏事件中之所以造成40余人中毒,主要是该企业管理上存在问题。
据媒体报道,在百度临邑吧中,不少网友在讨论此次氨气中毒事故。一位名叫“郢爰爱”的网友于4月1日下午4点23分发帖称:“上午晕倒数十人,领导不重视,下午还让工人进泄漏的车间,又晕倒五个!”
同样,当地媒体也报道称,“因为工厂冷库车间内输送液氨的设备出现故障,上午曾发生过泄漏,已经有一部分工友中毒。中午经过维修后,工人们用湿毛巾捂着鼻子继续进入车间操作。”
而根据当地政府发布的通告称,4月1日上午9时许,德州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在氨气管道维修作业时造成部分氨气泄漏,随风散至下风向正在生产的车间,导致事故发生。
当地已组织专家组、调集专业医生对中毒工人进行诊治,所有医疗费用由该公司承担。
不过,对于金锣此次事件,其派往各地的办事处人士也表示不知情。北京、山东等金锣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不了解情况”。
其实,金锣集团氨气泄漏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资料显示,德州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隶属于临沂市兰山区新城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为临邑县招商引资企业。
公司于2004年3月份建成试运行,但仅在运行3个月后,就发生过一起氨气事故,共造成6人受伤,事故性质定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该公司分管安全的主要责任人被罚款。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一家企业如此多次发生氨气泄漏事故,说明该公司平时管理不严,没有及时维修检查。
如今,事故再次发生,并引发大家对肉品污染的质疑,对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情。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度日益提高,食品生产过程中一旦存在安全隐患,对其企业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严重。
金锣采取让时间说明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妥当,应该积极应对危机事件,第一时间将实情告知消费者,打消市场疑虑。否则市场或将把这一问题放大,不利于金锣的发展。
此次金锣冷库氨气泄漏对产品造成污染的具体情况并不透明,企业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上述人士如此表示。
(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