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没有谁提前预料到,因重大自然灾害而发展的慈善捐款,居然会创造出一个具备中国特色的新词汇:逼捐。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的加多宝成为中枪的典型。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分别捐款1亿(玉树捐款为1.1亿元)后,加多宝在雅安地震后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迅速捐献的1000箱凉茶和1000箱昆仑山矿泉水被很多网友认为实在“拿不出手”,甚至有网友喊出“还是原来的灾情,还是熟悉的1个亿,全国地震捐款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直接呼吁加多宝再次捐款1个亿。4月26日,加多宝宣布再度捐款1个亿。
有分析认为,加多宝在网友“谁捐得多就喝谁”的压力中骑虎难下,这次追加1亿的捐款与前两次捐助相比,显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而网友们的行为是赤裸裸的逼捐行为。
的确,企业除了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同时也应该是社会公民,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慈善首先遵循的是自愿原则。无论金额大小都是爱心和慈善的具体体现,百姓对于企业的捐助需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宽容,不应该用金额绝对值来比较企业在慈善中的贡献大小,更不应该要求企业必须大额捐助。企业规模有大有小,经营有好有坏,市场有淡有旺,往年能捐1亿,不代表来年就具备同样捐1亿或是2亿的能力。就算是有,也应该由企业自主决定,而并非来自外部压力,否则就成了道德绑架。
不过,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普通公众。逼捐是一种道德暴力,但首先是在一种几乎不被发觉的情况下,由企业、媒体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转嫁”到百姓认知中的。纵观近年来慈善捐助,企业相互攀比,你捐500万,我就1000万,你捐1000万,我捐5000万,你捐5000万,我就1个亿……企业自以为是地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自己将在慈善中的未来表现首先“绑架”,怪得了谁?
而媒体对此亦极尽渲染,调高了百姓的胃口。有些企业更是将灾难性事件当成展现自我的平台,以至于同样是做慈善,为了真慈善都有之,为了营销者有之,为了面子者有之,为了炒作者有之,为了做秀者有之。
这样的后果是造成公益捐助领域一片喧嚣,社会的慈善价值观背离了慈善的本质。当企业和媒体长期误导百姓,百姓本能就会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去要求企业,这就是逼捐的畸形逻辑链。在这一链条上,企业一开始可能是成功者,但慢慢会成为受害者,而普通百姓一直都是被动的受害者。
在一个以数字来衡量慈善价值的社会,慈善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慈善需要全社会的爱心,尤其需要更多有财富能力的企业参与。但企业需要让慈善回归,更要努力使自身做慈善的心态回归。慈善绝不是攀比,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企业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更重要的还有对员工、对股东、对市场的责任,归根结底,企业是以利润为导向、以生存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组织。真正的慈善,不仅要在社会自然灾害中挺身而出,还要在平常给员工好的待遇、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真正的慈善,也需要企业在成长为社会公民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让社会责任成为一项长期战略,而不是一味冲动式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