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4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印斯问茶留余韵归来细数“经”与“宝”
——赴印度、斯里兰卡考察茶业感言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文/图

  图为中国茶业代表团全体成员于斯里兰卡的一家茶叶店中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湖北兴山县特产局局长黄德淼、北京秋山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欣、北京中艺雅苑文化公司总经理王晶、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孙前、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沈国琴、北京东篱田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张祺、《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记者冯斯正。

  2013年3月15日至24日,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组织的2013中国茶业代表团赴印度、斯里兰卡进行考察。本报在前两期的考察特刊“印度篇”与“斯里兰卡篇”中,介绍了活动的主要考察地点和学习内容。本期是考察系列的收尾篇,对途中的行业见闻,由本报随团记者写出心得体会,与广大茶人分享。

  2013年3月15日至24日,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组织的2013中国茶业代表团就茶叶的生产、制作、销售等环节赴印度、斯里兰卡进行考察。这10天的异域之行,让每一位代表团成员在心底与印、斯绕上了一个难以解开的情结。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印度和斯里兰卡同样是茶业枭雄,当中国茶业面对着与自己同等身量的另两位巨人,他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呢?记者作为考察团的一员,在走完了这10天的考察活动后,总结出以下几点,认为值得自己思考,值得中国茶业借鉴。

  踩准国际市场的鼓点

  作为产茶国的中国优势在于有充足的茶叶,而其责任是让世界各国同样有机会去享受茶饮的美好。这就需要找准世界饮茶的大方向,拓展国际市场——开发适于国际社会和现代生活市场需求的茶产品,培育国际化茶品牌。

  制作茶产品要考虑茶种类的客观性(中国茶叶具有多样性这一显著特征),同时更应该引导口感、培养喝茶的习惯并引导市场消费方向。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不同国家间这种差异更加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不同点开发出相应的茶饮品。印、斯茶叶中的大部分是红茶,一方面与地理环境有关,一方面还与它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印、斯红茶主要出口到欧洲和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主要以肉制品和奶制品等为主食,像红茶这种全发酵茶正是因为有消食解腻的功效所以在国外拥有大批的消费者。或许中国在茶叶制造方面,可以针对出口国家的特点打造出因国制宜的茶叶。

  中国的产茶量是巨大的,而国外市场的机遇是无限的,尤其发达国家是潜力深厚的买家。

  中国茶业要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应当主动地与国际拉手,通过创造世界品牌的方式加大对外宣传。斯、印就十分注意国外市场的拓展,尤其是斯里兰卡,90%的茶叶都是外销。这虽与两个国家原是英国殖民地有关,在对外宣传方面有天生的优势,但从实际意义上看对我们仍有启示。

  拉紧茶园管理的缰绳

  印、斯两国在茶产业的管理上有两点让记者感受强烈:种植环节中无污染的农药、化肥,交易环节的拍卖制度。

  在考察印度茶园时,得知他们所使用的化肥都是有机的,在防虫方面有的是用田园中的植物烧成灰后制出的农药,还有的是把树草榨成汁或多种植物汁混合后喷洒到茶树上。正是因为两国政府重视发展绿色有机茶园,加强对生物杀虫剂和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对其的有效利用,保证了生态茶园的茶叶质量。农残超标一直是中国茶农心中的痛,且不说究竟是国外标准过于严格还是国内农药使用过量,印、斯的有机化肥、农药就是中国茶叶解决此类问题合适的参照方法。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印、斯的茶叶交易都是通过茶叶拍卖方式完成的。如此一来公开化、合理化了市场茶叶价位,且维护、稳定了茶业的发展。记者建议国内产茶地区也可以尝试这种拍卖的交易方式,像印度那样在每一个产茶集中的地方选择一个地理位置相对便利的交易市场,并根据中国茶叶品种多的现状设计一套符合中国茶业行情的拍卖方法。所出售的茶叶、相关企业、产地必须获得政府或机构的认证,否则不能在拍卖市场交易。相信这样做一定会对目前中国茶产业内部混乱无序的状况有所改善。

  提高政府引导的帮助

  一个强大的行业背后,一定有一个有力支持它的政府。茶产业对于印、斯两国而言都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尤其是斯里兰卡,茶叶的出口额占据全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因此该国政府投入极大的精力在茶产业上。印、斯两国和中国一样,都有一些茶叶机构组织,但不同处在于我国的茶叶协会属于行业组织,而印度茶叶局和斯里兰卡茶叶局是政府机构,掌握全国的茶业管理,能够自由地推行一些利于行业的经济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茶产业。两国充分发挥茶叶局和各种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上有效的茶叶质量认证,并向国内外推介获得认证的企业和茶园的茶产品。由此可见,印、斯茶业真正做到在政府的引导下,使市场和企业产生良性互动。

  在国家支持的前提下,印、斯茶叶研究所的发展势头很好,它们专门调研如何改良茶树品种,如何加强茶园建设等基础共性课题,使现代科学技术对茶产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印度的3个知名茶产区出现了3个保护标识——阿萨姆茶(Assam)、大吉岭茶(Darjeeling)和尼尔吉里茶(Nilgiri),斯里兰卡依据该国的六大产茶区也创造了6个相应的标识——康提(Kandy)、乌沃(Uva)、努瓦拉埃利亚(Nuwara Eliya)、乌达普萨拉瓦(Uda Pusselawa)、汀布拉(Dimbula)和卢哈那(Ruhana),和象征斯里兰卡茶叶的持剑金狮标识,并且只允许持有合格证书的公司售卖。再看中国国内繁多的商标品牌,确实有必要为它们的“归属”发同一张“身份证”。 

  这10天的考察活动虽短,但它开启了中国茶业看印、斯茶业的窗户,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也点亮了一份信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