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为农服务”宗旨,积极开拓服务领域,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在科技兴农、示范带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农业示范园区演绎了农业科技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供销合作社系统创新了工作思路,增强了为农服务的能力,也壮大了社有企业的整体实力。一批批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带动百姓脱贫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示范园区大棚亩产值均达5000元,年产量150万斤,年产值450万元,年销售额620万元,年利润20万元,这是贵州省福泉市黄丝江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真实写照,像这样的数字在该示范园区还有很多。
2012 年,全县猕猴桃种植规模达 6 万亩。年产猕猴桃 1.5 万吨,产值达 1.5 亿元,这是贵州省修文县谷堡果(猕猴桃)畜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的发展现状,再加上2011 年 3 月,“修文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性证明商标,让人在这个西南小镇看到了供销合作社科技兴农、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这只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供销合作社系统都在积极创新模式,引领示范园区发展;通过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形成合力;在深层次上实现农业产业化融合,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引 领
创新模式 实施园区建设
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目标,把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抓手,立足当地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逐步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创新模式,引领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正成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是为了保护支持农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供销合作社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嘉兴市云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开发建设云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重点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并配置农业生产设施。园区主要以生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绿色瓜果蔬菜为目标,为农民提供新、优品种的农产品种子(苗)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农产品销售服务。
像这样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还有甘肃省静宁县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这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立项扶持的项目之一。基地依托静宁县农技中心和种子公司技术力量,进行原种繁育基地建设。从定西等优质马铃薯产区引进微型薯等新产品,进行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示范、种薯生产技术示范及种薯贮藏技术培训。
这种模式好处是可以利用国家支持农业开发的政策优势,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再通过市场化运作组建经营公司,来具体负责园区经营管理。
——依托社有企业开发建设农业示范园区。
2010年,贵州省福泉市供销合作社依托下属企业福江公司,在该市黄丝江边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流转土地的方式,流转土地1000亩,规划建成标准化的精品果园,培育草莓、葡萄、猕猴桃等精品水果和100亩的食用菌。
“依托社有企业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不但壮大了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这是一举两得。” 贵州省福泉市供销合作社赖荣泉主任对记者说。
浙江省桐乡市供销合作社也依托社有企业,通过承包流转土地,进行农业示范园的开发建设,现已建成桐乡石门、海盐通元等农业园区。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建设农业示范园区。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合作社合资共建示范园,正成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创建示范园区的一种基本形式。四川省旺苍县供销合作社东河猕猴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东河猕猴挑专业合作社2009年1月成立,现有入社社员414户。合作社通过建2400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辐射4个乡镇,带动周边猕猴桃种植户620户,共经营猕猴桃园2260亩。
像这种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联合、合作的方式,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不在少数。
贵州省修文县供销合作社和洒坪乡治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蛇场村合办成“供销社治诚猕猴桃示范园”,建设规模2000亩,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修文县社已在谷堡示范园、小箐示范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并对两个园区内原有的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示范社”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供销合作社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秀洲区王店三建农业园区。园区生产的黄金瓜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该社还与嘉兴市油东港镇南湖水果专业合作社共同投资,建成100亩精品葡萄基地,带动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
合 力
多元化投资机制
当前发展农业的关键问题在于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购置农用机械、购买生产资料以及农民的技术培训。
贵州省福泉市福江公司从2010年至今,获得农业开发资金250万元,科技部门项目资金230万元,全国总社、省社专项资金260万元,福泉市当地政府补助资金400万元。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了园区项目的顺利开展。
福泉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赖福泉告诉记者,该社把从科技、民族等部门以及新农村建设、新网工程获得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及科技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园区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
河北省邯郸市采取政府、企业和农民、银行信贷三位一体的投资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投资来源渠道,参与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如邯郸县现代都市示范园区,县财政投资300万元,县供销社及油棉厂投资200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市园区已投资4.5亿元。其中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向园区投入资金1.6亿元。
通过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也是当前多元化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
安徽省淮南市通过整合相关支农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资金集聚和示范效应。据介绍,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土地流转补助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是实施园区建设的关键之举。另外,还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园区投资创业,可为园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融 合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以本地的资源为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把农民利益作为发展目标,通过种加养一体化开发、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
记者调查发现,河南省信阳市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手段,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多种形式,发展了一大批农业高效示范园区,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像浉河区茶叶示范基地、潢川县苗木基地,已成为当地科技示范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福泉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赖荣泉介绍说,黄丝江边农业示范园位于贵州新农村示范点黄丝江边布依寨,布依寨拥有现代农业采摘园、和善桥风雨亭等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已形成融农家乐、休闲度假、田园观光、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每到周末,城里人三三两两到这里休闲度假。
福泉市黄丝江边农业科技园区按照“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市场”的要求,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了“产业发展、科技传播、休闲观光、餐饮娱乐、文化宣传”五位一体的综合效果。
致力品牌经营,拓展产品市场空间,也是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一大特色。
浙江省嘉善县供销合作社通过建设精品农业示范园区,来打造嘉善农业品牌,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银加善”是该县精品农业集体商标,其突出的亮点是集体商标的引导管理,商标注册权人为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合联)的143个成员。但同时要求成员严格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后才可使用。通过品牌营销,进一步促进了嘉善农业园区的发展。为发挥整体品牌效应,福泉市供销合作社也注册了“福江牌”农产品商标。
腾 飞
示范园里结硕果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一项集人才、资金、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现代示范园区首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挥园区的科技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对此,福泉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赖荣泉最有话说:“科技示范园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为手段,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各部门支持的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资金、生产、技术、市场、基地、农户等各种资源和要素,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建设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而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基地变成工厂,田间变成车间,农民变成工人。”
原来,自从黄丝江边农业示范园建设以来,农民最受益。共有22户农家乐从事旅游服务,每户年毛收入在30万元以上,年利润在18万元左右。生产基地解决农民就业近100人。长期在基地上班的农民工,年平均收入3万元以上,再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农民人均获得收入878元以上。
“到2015年,果园成林,果树进入盛产期,黄丝江边水果、食用菌销售收入达到2500万元以上,产值每亩达到2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助民增收人均达到7000元以上。黄丝江边农民总体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辐射带动8000户农民发展水果和食用菌产业,帮助农民增收人均4000元以上。”
说到农业示范园区未来的发展,赖荣泉侃侃而谈,显得非常自信。
“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这是我们成立农业示范园的目的。”采访结束,赖福泉说出了福泉市社实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初衷。
>>案例解析
黄丝江边的“农业航母”
近年来,贵州省福泉市供销合作社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新的理念经营农业,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3月市供销合作社指导下属企业福江农业发展公司在黄丝江边创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各品种食用菌和草莓、猕猴桃、葡萄、核桃等各种“名、优、特”精品水果。
一、黄丝江边农业示范园区的基本情况
福泉市供销合作社抓住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85”工程这一契机,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的经营模式和“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参与”的思维方式,发展黄丝江边基地。基地示范园计划投资2500万元,建设规模1200亩,项目规划期5年。项目建成后,亩产值达15000元以上,年销售额2500万元以上,年利润300万元以上;长期解决就业年均100人以上,带动农家乐24户以上,接待游客年均20万人以上,帮助农民增收年均600万元以上。
现园区已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工厂房、管理房、钢架大棚、葡萄长廊等基础设施到2012年底已基本完成。
基地生产建设内容已全部完成。生产效益明显,已出的产品主要有:名贵水果、精品蔬菜和大棚食用菌产品,如姬菇、平菇、鲍鱼菇、滑菇、鸡脚菇、黄背木耳等。露天精品水果和大棚葡萄计划在2014年挂果上市。
二、园区运行情况和作用
自2010年3月示范园创建以来,已培养出一支农村实用技术骨干队伍;摸索出一套适合种植、养殖,生产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健全了福江农业发展公司内部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能职责,制定了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用工厂化生产管理的理念发展农业公司,把基地建成了“工厂”,把田间建成了“车间”,把“传统农民”改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有组织、有纪律、有上下班时间、有学习和工作任务、有月工资)。基地科技示范、辐射带动社会效益非常明显。基地现聘用农民合同工46人,人均年工资收入3万元左右;流转土地1000余亩,涉及农户283户;每亩土地租金每年至少1100元,每年共付土地租金至少为110万元。土地流转采取动态价格支付方式,即土地流转价格按每年每亩500斤大米当年市场平均价核定,每三年调整一次。与土地流转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合理保护了农民和企业两者的利益。
黄丝江边村是布依民族村寨,示范园通过1200亩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江边新农村的快速发展。黄丝江边基地已出的草莓、猕猴桃、西瓜、食用菌产品,经检测已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公司已注册“福江牌”商标,很受市场欢迎。2013年黄丝江边基地被列入福泉市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跻身全省100个重点建设的农业产业园区行列。
三、成功经验
福泉市供销合作社通过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土地流转、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有利于解决农民分散经营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缺市场的问题。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有:
1.创新经营体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民+土地流转”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整合了生产要素,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
2.拓展了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推进市场对接,促进产品销售。
3.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价值。通过注册“福江”牌商标,加强品牌宣传,促进了农产品品牌保护,推进了品牌建设。
4.延伸特色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园区从农产品包装、储存,休闲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资以及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元发展格局。
5.整合资金,促进农业企业快速发展。上级各部门资金集中投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6.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能力,辐射影响力大。供销合作社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发挥了其为农服务的功能,成为政府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