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命运更垂青,也许是武夷茶更偏爱他,今年44岁的刘国英探究武夷茶已有23个年头。为茶他不知熬过多少日夜,为茶他不知承受多少不理解,为茶他不知自费走了多少地方。3月30日,现任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山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刘国英,正在武夷山景区茶园内指导聘请来的采茶女如何采摘头春茶,作为2011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的刘国英,他始终不忘劳动者的使命,为武夷岩茶做大做强而不懈努力。
1987年,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的刘国英被分配了武夷镇农技站。当时武夷镇九龙山茶场刚成立,作为技术人才,他被抽调到茶场,且一待就是4年。4年中,他从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岩茶粗精制加工技术等等方面,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并从实践中总结和提高技术。第2年,他就当选为场长,20岁出头的他将自己埋在茶场山里,他决心从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期间,每逢制茶季节,不到这季茶制完,他从不回家。为了提高茶的品质,他可以三天三夜不合眼,找窍门,探路子,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虽然该场的茶叶地理环境不如景区内的茶,但经过他不断改进技术,从1989年至1991年在全市毛茶评比中,该场生产的梅占茶每年取得第一名,水仙、肉桂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九龙山茶场的名声也日益响亮,企业效益连年上升,产品在云霄、漳州等销区很受欢迎。
在从事茶叶科普实践和指导茶农种茶、制茶的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许多科学光靠说向茶农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配套的示范基地,让茶农看得见、摸得着。1993年,他倾其家产开发了100亩茶山。1997年,开始筹办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接了福建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武夷岩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刘国英所撰写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总结》,虽然只有1000个字,但从那一个个数字,能读出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他力图通过比较试验,推出品质上乘的武夷岩茶。刘国英凭借这个基地,不断地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先后在国内许多茶赛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等一系列奖项。他每年在武夷山主要产茶乡镇举办十多期培训班。2003年编写了武夷山市农村实用技术丛书《武夷岩茶的栽培管理与加工制作》,赠给茶农和茶企业。2007年至2012年开展了4期茶叶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评定工作,他兼管的茶叶同业公会2009年获“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0年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这几年,武夷山市委、政府在对武夷岩茶的宣传上不断加大力度,走出茶旅结合的成功之路,刘国英和爱茶人兴奋不已,更把精力投入到武夷岩茶的发展、研究中。他将自己20多年来对茶叶探究积累的经验无偿地传给所有的茶农,他说要尽自己的力量在武夷山形成种茶人讲茶园管理,制茶人讲品质,卖茶人讲好价格的氛围,而这一切需要所有茶人共同努力。近年来,他积极组织茶企业参加政府主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系列推广活动,在福州、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开展武夷茶宣传推广活动,每年都组织茶企业参加海峡茶博会、各地茶叶博览会等茶叶展示展销活动。2008年,他牵头主办了《问道武夷茶》月刊,开创了第一本武夷茶的宣传专刊。基于这种认识,刘国英在武夷山茶叶界的威信不断提高,他对武夷岩茶的独到见解也为许多茶人所赞赏,也得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他被任命为武夷山市茶管办副主任,并被武夷茶人推选为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作为南平市“高位嫁接”的科技人才,他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并被推荐为福建省政协委员、南平市科协常委。2006年,他被授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成为武夷山茶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在刘国英和武夷山所有茶人的努力下, 去年武夷山茶叶面积达14.8万亩;年总产量7800吨;毛茶产值15亿;茶叶加工企业600多家,销售等其他涉茶企业还有700多家,茶叶小作坊超过2000家。武夷岩茶大红袍知名度越来越高,正逐步走向世界、红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