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秫光是个有着书生气质的茶商,也是个性情中人——十几年茶海跌宕,并没有磨折他的激情,相反更让他坚定信心,向着心的方向奔去。
离不开的故乡茶
汪秫光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在浓浓茶香中度过——每年4月开始,家乡江西婺源的茶山上就冒出丛丛新绿,大人们忙着上山采茶,孩童光着脚在山下的油菜花田奔逐,这一幕幕场景,深深定格在汪秫光的记忆中。“我们婺源曾经是典型的茶叶财政,在当地以一个集团公司下辖若干个茶厂、茶叶收购站等部门从事生产加工,主要销售途径则是通过外贸出口,做一些低档绿茶的业务。”回忆当初,汪秫光对自己的选择毫不后悔,“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集团下属茶厂当副厂长。在国企待了两年多,汪秫光始终感觉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我想出来做点事,趁着年轻闯一把!”于是,他辞去了副厂长的工作,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还借了3万元,来到集团驻京办从事婺源绿茶的销售。
“一开始在琉璃厂开店,因为婺源绿茶的特色特别吸引一些老外,一度生意还不错,可接下来的金融危机很快让我感到市场无情。”1997年,年轻的汪秫光在客源不继的情况下,把自己手中从老家进的茶叶以极低价格抛出,心里非常难受,因为他深深知道,这芽叶里饱含多少汗水与心血。鉴于当时的市场情况,单纯卖南方绿茶这条路走不通,怎么办?汪秫光想到了历史悠久的婺源茶文化——早在明清时期,婺源茶艺馆就曾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只是由于后来战乱纷争,使得婺源茶道被冷落。在长期跑市场推销茶叶的过程中,他发现在北京的高档酒店尽管餐饮价格高,茶饮却还处于最初级状态,有极大的文化拓展空间。于是,他从家乡组建起一支茶艺表演队,通过在北京各星级酒店以表演茶艺的形式来推销婺源绿茶。
“这样一来我就不是按斤,而是按份、按杯卖茶,茶叶的价值一下就上去了。”其实对汪秫光来说,做茶艺表演只是“曲线救国”,最终目的还是要打出婺源绿茶的旗帜。于是在4年的卧薪尝胆后,他在2000年成立了北京东方贵士茶业,下属两个部门——贵士茗茶和贵士茶道。
放不下的生态梦
“当事业步入正轨以后,我常常回想当初离开的选择,想到至今也没有富裕起来的茶农,就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为故乡做点什么。”正因此,汪秫光在2001年回到家乡婺源,成立了江西婺源贵士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他在平均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包下了4000多亩茶园,而这4000亩的茶园多半已经荒芜,处于半原始种植的状态。
“实事求是地说,在每年茶园深挖除草季节里,我为每亩高山茶园至少要投入5个劳动力,而从山脚走到最高的基地,单程就要走上4个小时左右。可想而知做高山茶的成本有多高。但我别无退路,因为我们江西特别是婺源,处于北纬30度黄金线上,是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我们在婺源开发基地,一方面是为把最好的高山生态茶带给顾客,另一方面也是为始终在原始茶业生产状态中的家乡人找一条出路——让生态不只是个概念、让有机触手可及!”汪秫光的目光熠熠。
商海功名尘与土,故乡风物云追月。其实在汪秫光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那个枕水江南、青砖黛瓦的桃源梦,是那一份茶香山岚的情怀。他告诉记者:“其实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刻,是在一整个不眠之夜后,闻到刚炒制完新出锅的茶香,那沁人的香和味道会渗入我的血液深处,与家乡那山、那水、那些人无形中融于一起,也与少年时的梦想重合。而这梦想不会老去、这茶香永难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