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便从福鼎淋着雨赶往太姥山。在太姥山的入口处,拾级而上迎面背山的仿古建筑就是绿雪芽茶山庄。施庄主为我们安排好住宿之后大家便聚到一起品茶。因为有茶喝,大家不因雨而急躁,反倒多了一种放下式的休闲。
午饭过后,雨还没有停。施庄主安排了太姥山的陈导带我们游览太姥山,拜谒绿雪芽。陈导给我们讲解了太姥山的来历、特色,并指导大家看太姥山一定要带着丰富的想象力来感知、欣赏太姥山的美景。
太姥山,旧名才山。相传尧时有老母在山中种兰修道,后人称此山为太母山。到了西汉,东方朔奉命为天下名山订正名字,改为太姥山。太姥山是临海的名山,称为闽之东岳,誉为“海上仙都”,是一座唯一兼具大海、溪流、奇石的名山。
在雨中登山的感觉别有不同。登山始处,是木制的台阶,蜿蜒曲折的台阶在溪流、树木之间向山的高处延伸。木阶的穷处,便见石阶。雨停后,乌云散去便见阳光。陈导又开始给我们介绍远处的峰石,金元宝、龟蛇相会、仙人锯板、金龟爬壁、母子峰等等,众人看去惟妙惟肖,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到太姥石景更为贴切。三分像,七分靠想象,置身太姥山,移步换景间不断地欣赏着老天的鬼斧神工。无怪乎陈廷桢诗云“太姥无俗石,个个皆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窿;胜景无穷致,游人思来重”。一幅幅天然的“石画”被定格在了照相机里,不仅如此,更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游览太姥山,还要做“太姥山健身操”,而且动作成套。侧身运动、弯腰运动、引体向上、俯卧运动等等,这是穿行于各个幽洞不得不做的。各种各样的石洞、石隙要求你不断地变换身体摆出各种姿势,在辗转腾挪之间体验着大山胸怀。
鸿雪洞在太姥娘娘庙的旁边,洞的旁边生长着太姥山三大宝之一的白茶母树“绿雪芽”,富有画意的洞,富有诗情的茶。白茶早在明代就已盛名,被视为茶中珍品。明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这说明白茶有古老的历史、自然的品质以及保健功效,尤以降火、退热、抗衰老等作用明显。
鸿雪洞内有一泉水名为“丹井”,不知其来历,水质轻活甘冽。大家围绕根雕茶桌而坐,欣赏着“丹井”的朱红石刻,品饮着紫砂壶、丹井水冲泡的5年陈白毫银针,柔顺细滑、香醇甘甜,顿觉神清气爽,真可谓“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品饮之间,大家似乎忘了茶,也忘了时间,忽然间从透天的洞顶飘进一抹山雾,顷刻间弥漫了山洞的顶部。因稍后我们还要参观一片瓦寺庙,只好意犹未尽地走出山洞。
在云雾中匆匆忙忙地游览了纯铜打造的瓦寺庙后离开,我们已经看不清任何景致,只能看清脚下几步的道路。原本从栈道下山可以看到的大海、嵛山岛也只能靠想象了。在云雾中穿行,在陈导的歌声和大家的笑声中,我们一路轻快地下山了。
回到山下开阔处回头再看,已经看不见来时的石景画面。但是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冒出山中的两方石刻,一方是赵朴初老先生的“太姥胜景”,一方是丁仃先生的“果然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