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3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份真情助推“三农”发展
——江西省永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服务“三农”纪实
本报驻江西记者 傅廷高 通讯员 刘宗长

  江西省永丰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江西省永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充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认真履行服务“三农”的宗旨。把支持农民致富,扶植农业产业、推助农村经济建设等工作作为重点,求真务实地打造“农民喜爱的乡村银行”。

  截至2013年2月底,江西省永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项贷款余额17.7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6.81亿元,涉农贷款占比达94.5%。该联社连续四年被永丰县政府评为“支农先进单位”和“支持县域经济贡献单位”,2012年被金融部门评为服务“三农”先进单位。

  一份真情 让农民致富

  该联社充分发挥长期扎根农村、与农民兄弟零距离接触的优势,帮助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小额农贷”是江西省农信社首创的、具有普惠性质的信贷产品,其推广旨在帮助农民获得发家致富的资金“源动力”。目前,永丰县联社小额农贷余额达3.3亿元。

  “当我们一无所有,穷得只剩下‘农民’一个称号时,唯一肯借钱给我们的只有信用社。”永丰县鹿冈乡农民宋誉云辛酸而又充满感激之情地说。

  宋誉云,出生在贫困的家庭,没读完初二就辍学到上海打工,两年后学到了一技之长,就想开个店。当时在农信社借款1万元,后来经过打拼,生意逐步做大,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农信社为其提供信贷支持。

  “起初在上海做一些零打碎敲的装修生意,那时说有多苦就有多苦,但从心底感谢农信社的贷款支持,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农信社的感激之情,只有把诚信和忠实当作回报。”他脸上挂着感激的笑容。

  这只是永丰联社帮扶农户的一个缩影。

  一份真情 让农业发展

  永丰联社根据当地典型山区农业的特点,加大信贷投放,加强支持养殖业和种植业。目前,有信贷来往的养殖大户有726户,种植户513户。

  在采访的过程中,该联社理事长黄云根如数家珍地道出各地的特色项目:谭城的大棚蔬菜、坑田的养猪、鹿冈的白茶、小溪的灵芝、沙溪的西瓜等等,农信社引导他们走上了规模化、技术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陈福根是永丰县开心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新福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在农信社有4笔贷款,累计金额350万元。信用贷款个人授信60万元,保证贷款担保公司担保100万元,抵押贷款90万元,股金(农信社参股)贷款100万元。养殖规模母猪900头,肉猪存栏3000头,占地300亩,猪栏面积3万平方米。

  要了解他的故事,得追溯到1998年。

  1998年,陈福根夫妻双双下岗。“2001年我决定养猪,东借西凑,凑到了3万元,买了9头母猪,当时没经验,饲料钱没着落,加上养猪受益周期要两年以上,山穷水尽的我向信用社求援,信用社的2万元贷款,让我看到了希望。”陈福根仍记忆犹新,“那2万元可是救了我全家的命啊!”

  “病疫防治和‘价格过山车’都暗藏风险,2003年和2006年两场猪疾病,几年的积蓄一扫而光,是农信社的扶持多次帮我渡过难关。”他回忆说。

  在谈起农信社服务时,陈老板更是露出满意的微笑。“现在也有其他银行找过我,并直言贷款利息比农信社低,我一直没有答应。”

  一份真情 让农村变美

  永丰联社还积极探索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农方式,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农村由原来的传统产业朝着多元化的经济方面发展,信贷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农信社应不断拓宽支农领域,引导农民投入到高效益的特色农业中去。”联社理事长黄云根深有体会地说。

  此外,该联社还积极支持农业特色项目、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打工族经济的发展。

  “农信社为我在山上开了一家‘绿色银行’。”江西联惠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北军自豪地说。

  “公司主要生产松香、树脂等,因为自己有4万多亩山林,其中有近2万亩是成林山,生产原材料充沛。”黄北军告诉记者:“都是农信社帮了大忙。”

  黄北军的外号是“绿色银行”的“行长”,他成为“行长”,还得从他14岁那年说起。14岁的他没钱读书,为了生计,把这个乡的土特产拉到另外一个乡去卖。

  1998年,黄北军花6000元“买”了一座荒山坡造林,2007年被信用社评为第一批黄金客户,借了20万元贷款。那时他用贷款大面积“买”山,到2008年时用林权抵押的方式贷款200万元。以后每年都要“买”山,育林造林。

  “现在真正感受到了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不是农信社贷款给我,我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在我圈内朋友中98%的老板都是农信社贷款扶持起来的。农信社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黄北军感慨地告诉记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