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观音山,一座东莞城;抬头见山,俯首是城;山妆点了城的绿,城渲染了山的静;山是城的依靠,城是山的远方;山不让城减一分,城不让山退一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山城交融,是美景更是名片。
广东东莞,从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地缘优势和自身努力,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热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留下一段又一段故事,供世人观摩学习论证,又于茶余饭后评说。
东莞,是黄淦波先生的家乡。淦波生于斯长于斯,成家立业均在此地,经受磨砺也在这里。淦波经历的这一切,都被打上了东莞的烙记。虽波澜起伏,有苦有甜,但淦波仍视其为甘饴。
曾几何时,位于东莞樟木头镇的观音山,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荒山,在淦波和他的团队十多年的努力下,现在已成为广东省知名的旅游景点、广东的文化旅游名片,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被誉为“南天圣地,百粤秘境”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东莞和淦波,淦波和观音山,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必然,也有偶然,其间故事也在此展开。让我们一起走进东莞,走进观音山,去认识和了解这位观音山森林公园的缔造者黄淦波先生。
淦波其人其事
黄淦波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有好几个头衔: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广东省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民营商会副会长等。还有令他甘苦自知的那个头衔——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
作为领导,淦波虽是企业领军人物,但和员工相处更多的时候却是亦师亦友。
作为朋友,认识淦波的人都会给他很高的评价:“君子如兰,温其如玉”。
作为商人,淦波不关心赚多赚少,而是始终关注社会的健康发展,关注文化、生态、绿色和森林。
观音山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成就,源于他心中那个关于文化、关于生态、关于子孙后代的美梦:留住一片绿色,传承一方文化,为世人保住一方绿色净土的理想。
在他身上你能找到东莞文化的痕迹,你能看到东莞商人的智慧,更能感受到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很多和他接触的人都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被他的行动、语言和思想所影响和改变。
淦波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青年时他曾与佛相遇,结下善缘,才会有后来他力排众议接手的观音山开发项目。这就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堂堂男儿,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现代文明的责任。
初涉商海 1992年,淦波拿着家里仅有的几万元积蓄下海经商。当时他并没有想一定要赚多少钱,只是凭着一股冲劲在商海里打拼。正是这一年,淦波的事业开始起步,人生最大的转变从此开始。时值风华正茂年龄,他从东莞市乡镇企业管理局这个令人羡慕的单位离开,悄然步入商海。也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短短的几年时间,淦波就把一个小公司经营成为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成功企业。
就在淦波完成本身的资本积累、公司稳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村委找上门来,原来是他们开发的观音山项目资金陷入了短缺的窘境,正四处寻找有实力的企业家。村委会领导几次三番恳请淦波,希望他能够接手开发观音山旅游项目。
是接还是不接?当时淦波心中也很矛盾。事后他说开发之初的风险的确很大。但最终他心中那种关于“佛教文化”、关于“生态文明”、关于作为东莞人责任的意念促使他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
后来,观音山旅游发展渐入佳境,淦波才道出了其中更深层次的想法:观音山有生态美景,良好的佛教、道教等文化积淀,应该成为东莞的一张城市“名片”。
佛曰:把生死置之度外谓之“大无畏”。而责任原本可以让淦波成为一个大无畏的人。
舍得结人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淦波自1999年接手观音山,当观音山森林公园初具规模时即免收当地居民门票,每年达二十多万人次,至今已免收门票费达一亿多元,为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举被当地居民广为称颂,在当地结下很好的人缘。不仅如此,他还以记名或不记名的方式,向社会各界捐款几百万元现金,成立观音山励学基金,用来帮助更多的人。因此有人说他不像商人,更像慈善家。
淦波说,人不在于取,在于舍,你有条件舍这是你的荣幸。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看,这样做不显得你有什么伟大,只是表明你有这样的机会,你有这样的条件去舍,说明你幸运。 我希望今后全国还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事业中去。有条件的话,我希望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对当地老百姓实行免收门票的政策,虽然这样会损失一部分收入,但是回馈社会、和谐与当地百姓的关系意义重大。
《地藏经》说,舍一得万报。人生尽在舍得间,淦波的舍得回报社会,回馈自然,这就是一种让人起敬的大爱情怀。
积德结善缘 世人看淦波是慈善家,那是缘于他常做善事。社会捐款,是善;门票免费,是善。接手观音山之后,他敬塑观音圣像,供四方游人祈拜,竭力保护观音山的自然生态资源,并给众人提供一个佛教景区,在这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造福社会,更是大善。
淦波认为,行善积德,从来是被社会道德所鼓励的。在佛教观念里,和有情众生广结善缘,更是被推崇为重要准则。在现实社会,简而言之就是多做好事。做好事有多种方式,予人钱财,帮人克服困难等都是在做好事,行善无大小。
2012年1月,淦波在接受采访时说,让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朋友都能够感觉到森林公园的安祥、慈悲、普渡众生、热爱大自然、互相尊重,对万物尊重的气息。都市的人们每天生活在繁杂的区域,所以人的精神是高度紧张的,但是只要你走进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你整个身心立刻就能够松弛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满眼的清翠。这里负离子含量非常高,在登山的路上不断见到的格言,边走边看,很舒心、很愉悦。
闻墨识书香 常有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淦波才思敏捷,加之博览群书,常出口成章羡煞他人,其文笔颇有历史上东莞知名文人之风。
淦波酷爱读书,爱书如命,且涉猎范围极广,涵盖了儒、道、释的诸子百家学术、易经占卜、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旅游、建筑、武术、天文、名人传记、中医学等等。不仅如此,他还爱好藏书,且藏书万卷。他白天忙于应酬,每到夜深人静,坐拥书城,阅读、写作与思考,经常“未眠人在书斋里,寂寞银灯晓色临”。
他说,我喜欢读书,像《论语》、《周易》、《道德经》等都读过,书读多了以后,我就想人生几十年,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做一两件对后代有益的事。淦波读书,更多的是为了思考,是为了去做有益的事情。
求学重责任 作为一名商人,审时度势是必须之事。早在2009年淦波就说过,生意越来越难做,生意人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不能跟上市场的发展脚步,否则就会被淘汰。
因此,除了博览群书,淦波还积极求学,拓宽书外视界。在事业有成后的一次次求学期间,淦波曾以他的学识渊博、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友善的包容心,而深受同学尊敬与爱戴。有人曾问他,你已拥有一份很大的事业,干嘛再吃这个苦去读书,值吗?他道,我学习不是图一张文凭,而是感觉社会发展太快,如果不学习,不充电,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正是因为不为读书而读书,而是带着思考去读书,书读得多了思想更加深刻,复杂的问题看起来就简单了。几十年的努力学习,造就了淦波以超常的智慧审视一切,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厚重的文化积淀,也为他命运重大转折及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淦波说,市场环境的变化,让民营企业家有了很强的危机感。近几年,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层次上去了,摆脱了以前“暴发户”的形象。他们开始长远的战略规划,有思想理想,开始重视学习,社会责任感也大大增强。也正是因为懂得这份责任,所以更加努力地学习。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更加强烈,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融合与传承 从东莞本土文化到祖国传统文化,在淦波身上、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做的各项活动都能找到相应的结合点。淦波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更有利于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对文化的传承,也更加印证了对淦波“儒商”的评价。
当人们问及淦波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他深有感触地回忆道,在我学习传统文化的几十年的心路中,反观一下,经历了一个由好奇、兴趣、开悟、悟理、运用的过程。起初,从南华寺买了一套佛教书籍,出于好奇懵懵懂懂。读着读着,发现本身的精神寄托并不完全是在宗教上,而是依赖在精神哲学层面上。于是在1986年,我如愿报考了深圳大学中文系。通过对哲学、文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在佛学理论的指导下,使我感悟到,在中华民族的文学领域中,处处都有人生哲学,人文的心理学。那时,我才真正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淦波强调,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心要。它的精髓之处,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于追求真理,注重实证,在于生活、工作、学习的民主与和谐,德行与智慧的结合。人道应该和天道和谐发展,怎么才能和谐发展?人道就应该学习天道,人道应该效仿天道,把天道的实质用到人自身来,提高人的认识,应该用到社会上。
因此,今天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撑门面,而是真正学会运用其哲学思想去科学地指导工作实践。同时我们还要放眼世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让文明不断地发展起来,承担中西文化,以及全人类文化融合是历史的重任,对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更应该担此重任,义不容辞。
为梦想砥砺前行
绿树掩映间,是飞檐琉瓦的殿堂;上山小径旁,是驻足停歇的人们。站在观音广场上,视线所及是敬香叩拜的虔诚男女。无数的人们在此享受着这片城市绿肺,所带来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和登高揽胜的情致。
站在广场边缘往四周瞭望,越过郁郁苍苍的丛林,山脚下就是樟木头镇,尘世的繁华近在咫尺,掬手可得;转身即见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观世音菩萨法像,慈眉善目,端坐莲花台上,只在刹那间,红尘已是天涯。
这是历经十二载春秋,十二年艰难发展历程,有喜有悲得来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美景佳境。
成就观音山 1999年11月,现任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的黄淦波与樟木头当地政府正式签定50年的合作协议书,开始重建观音山。
2000年12月份,东莞市政府批准成立观音山森林公园。
2001年4月,观音广场完工;6月,主体高33米、横截面宽10.6米、重3300多吨,由999块0.5-8吨的福建莆田优质玄武岩花岗石拼装而成,全部工序均采取人工雕凿并历时3年的世界最大花岗岩观音圣像完工;11月4日(农历九月十九),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几万名各界香客的见证下,由广东省佛协常务副会长释宏满法师任主持,观音圣像开光暨观音寺奠基仪式举行。
2002年,观音山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兴建了古树博物馆,这对于研究500年来气候地质变迁带、减少温室效应,在研究气候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03年1月11日,观音山古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观音山举办了首届“中国东莞观音山健康文化节”。至2012年,该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九届,对东莞乃至广东在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5年12月23日年观音山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命名为“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全国首家民营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9年12月28日观音山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2012年3月16日,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北京举办了2012年绿色祈福之旅启动仪式,活动以环保、信仰、爱为主题。
2012年10月25日,“观音山书画院”和“中国国际商会文化产业委员会观音山创作基地”揭牌成立。
2012年11月18日,在淦波的倡导和组织下,观音寺法师带领观音山员工、信众等人远赴洛阳白马寺迎请《大藏经·嘉兴藏》以作镇山之宝,流通于岭南。
2012年12月6日,观音山代表出席西安2012中华环保NGO年会,并在“环保NGO在生态保护中的机会与挑战”论坛中发言,就观音山建设发展中遭遇到的环境保护和森林被破坏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交流,并呼吁更多绿色环保及NGO组织共同携手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2013年元旦当日观音寺隆重举行迎请《大藏经》的安放仪式,与大众共沾法喜,祈福纳祥。
在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观音山已经完全不再是过去那座荒山,而成为“逍遥蓝天白云,身如清风;倘佯耀佛丛林中,湖似穷碧;亲近青山绿水,我独自在”的壮美奇景。
提及以前接手之初的情景,淦波说到,最开始我们创建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原因是大家都忙着建工厂,去生产各种产品,你带着一帮人跑到荒山野岭里去,电话也不通,那时候没有电话的信号,同时道路也不通,你想去干什么呢?大家都在赚钱,你跑去说保护森林,大家都不理解。
淦波说,我经过慎重考虑以后,觉得这个事情虽然我以前没有做过,但是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为后人保护了这片森林。第二,可以为这个地区带来文化的提升。第三,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各个产业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虽然辛苦,但辛苦在前人,辛苦在开拓者,30年后、50年后、300年后,乃至一千年以后,它就会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一个重要的保护区域,所以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非常重大。
正是因为有了当初的选择和后来的努力和坚持,才有了现在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正是由于黄淦波的积极努力,观音山森林公园才真正地迈上了绿色共生、和谐发展的新台阶,并通过企业改制的创新发展,加快了集团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建设现代森林公园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12年走过的风雨历程,黄淦波感触颇深。他说,如果说12年前接手观音山时,目标尚不明确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的目标十分清晰,那就是为国家留下一份文化遗产。
磨难前不止步 正是因为观音山美好的自然景观,遭遇到一些利欲熏心之人的觊觎,他们为了将这片美好的森林据为己有,为了在这里开发房地产,给观音山的发展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坎儿。“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由此,观音山的噩梦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发展的压力始终巨大。
2005年年底,依法争取得来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称号不被认可,甚至在此后当地个别部门在正式公文中一直拒绝使用“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称谓,迄今仍未得到解决。
2006年6月8日伊始,政府打算以3000万元的超低价收购观音山。
2007年1月,公园突然接到通知,观音山必须免收门票,一度给公园造成非常大的资金困难。
2008年,举办“第五届中国东莞观音山健康文化节”时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还受到打压,有悖地方长远发展。
2009年3月16日,樟木头镇打算以不到一亿元的价格再次收购观音山公园,但当时公园投资和招资已超过6亿元。
2009年7月1日,石新社区居委会到法院起诉,着手收集准备材料,欲用法律手段夺取观音山的经营权。
2009年8月3日,有关部门企图强迫公园同意从莞高速公路穿越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方案。
2010年3月23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收到了东莞市第三法庭发来的以石新居委会名义起诉公园的传票和材料,规定公园15天内提供材料和应诉。同月,观音山森林公园收到“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穿越观音山公园的文件。
2011年8月下旬开始,“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中石油管道工程项目施工方强行施工。
2012年8月,东莞供电公司的高压电线在观音山的山腰上搭建完成。
美丽的观音山,为什么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观音山,对淦波来说,那是要竭力守护的一方绿洲,那是不容破坏的自然馈赠,那是要毕生经营的文化事业,那是人类应当保护的共同财富。
责任和未来 淦波始终坚持以“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领导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而他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亦师亦兄亦友的身份对待企业的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淦波影响了一批人。
淦波说,我们是一个佛教景区,又是一个森林公园,所以我们企业文化紧紧围绕着森林文化和观音文化来打造我们企业文化。通过我们管理层对员工的热爱、尊重,使员工将这种热爱、这种尊重又反馈给游客,形成游客和观音山一个良性的互动
东莞,是淦波土生土长的地方。虽然东莞给了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诸多磨难,但对于养育自己的这个城市,淦波亦付诸了不能割舍的感情。赤子之心,至善至纯,使他依然热爱这片土地,让他仍想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大展身手。假以时日,观音山定能成为国内第五大佛教名山。而淦波对振兴东莞文化的渴望,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梦想也终将成真。
在《(东莞)重建儒学记》中,明代著名理学家、史学家丘濬就有宏愿:“使天下之人视今日岭海间之有东莞。”今日已有东莞,他日亦有观音山。
笔者曾暗赞:百里莞城换容颜,遍地高楼在眼前。莞香扑鼻佳人怀,荔枝香甜待朋来。观音山上佛音绕,方寸之间有福田。这样的观音山应该就是淦波所要追求的吧?这样的观音山,不光是城市的一片绿洲,一叶绿肺,不光是人们休憩的乐园,还应该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文化财富,一笔属于淦波亦属于众生的财富。
笔者曾经问淦波,你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淦波略微沉吟,回答说:“今后,如果能有一段清静的时光,在一个清静的地方,焚香,听琴,通读《大藏经》,那会是最大的享受。”也许,磨难已去,心愿已矣,就是淦波安静读书的幸福时光的来临。
(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