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的制法,《中国茶叶大辞典》这样论述:“以春茶头一二轮顶芽为原料,取嫩梢一芽一叶,将真叶与鱼叶轻轻剥离,将茶芽匀摊水筛上晾晒至八九成干,再以焙笼文火焙干,筛拣去杂制成,趁热装箱。”
白毫银针制法从采摘开始。茶芽的采摘方式有拔针和剥针两种形式。如今茶农为了省时省工,往往采用直接从茶树顶芽拔取银针方式叫拔针;以前是先采一芽及叶后,然后用手将真叶、鱼叶轻轻地剥离,叫剥针。现在,也有茶企两种采摘方法同时应用。
制作白毫银针的原材料,一般是白毫多的肥壮芽叶,有着“十不采”的规定,即“雨天不采,露水不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人为损伤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霜冻芽不采”。采摘后的芽叶,马上进行萎凋。
庄任在《银针白毫》一文中这样描述:“采制银针白毫的茶树,每年秋冬要加强肥培管理以培育壮芽。翌年采制以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品质最佳,到三、四轮后多系侧芽,较瘦小。台刈更新后萌发的第一轮春芽特别肥壮,是制造银针白毫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银针白毫原料的要求,一般不采制。” 所以,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福建省外贸下订单给福鼎茶厂或茶业收购站,再由茶业收购部门提前半年向茶农征订,让茶农提前好管理茶园,多施肥培育出适制银针的原材料。
1963年,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专门介绍福鼎的白毫银针制法:“把茶芽薄摊在水筛上,每筛约半斤,要摊得均匀,不可重叠,因为重叠的部分会变黑。摊好后放在架上,让烈日暴晒,不可翻动以避免伤叶红变,也不可放在地下,以免妨碍空气流通,延长晒干时间,……再加文火烘焙到足干时即可贮藏……”
制银针时,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勿使重叠,置日光下进行自然萎凋,萎凋时间长达48至72小时不等。临场制茶师根据经验,观察气候(南风或北风天)、茶叶走水情况、茶色变化进行并筛,并筛目的是萎凋过程中,银针自身温度升高,从而引起新一轮酶促反应,使茶内物质又出现变化,而改变茶的口味。不同制茶师制成的白毫银针的口味会产生各自不同口味。如果遇不良天气,使用复式萎凋方法,即室内萎凋与自然萎凋相结合,这就对茶师有更高要求。芽头萎凋至九成干以上才完成整个萎凋过程,这时茶叶的含水率可能大大超过10%以上。
萎凋后要立即进行烘焙,起到固定活性酶的活性作用,同时,进一步使银针缩水至含水率在7%以下(国家标准规定)。含水率越低越好,能长久储存。如今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茶农自家生产银针流入市场,含水率往往高于12%以上(茶叶只进行日光萎凋,没经过烘焙),造成银针次年就会变质,影响福鼎白茶之白毫银针声誉。
传统的烘焙方法用炭火烘焙,保持炭火低温烘焙,促使茶香显现。茶师用炭火烘焙,严禁炭头产生烟,炭烟会破坏茶叶品质。现在还有一些茶企保留这种古老的烘焙方法,主要是针对客户需求。如今的烘焙方式大多数用机械烘焙,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白茶的需要。
旧时在福鼎,制茶师在制作白毫银针时,十分注重不轻易用手接触芽头,认为手有汗渍具咸性,会损坏银针上的茸毛;晾晒茶叶过程进行并筛时都不能用手,每个制茶师由此练就并筛的过硬本领。一些老茶师介绍,他们的师傅教他们晒银针时,还用筷子来夹银针。
总之,制作银针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