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信息网专稿 近期ICE期棉价格整体呈上涨趋势,国际棉花现货价格大幅上扬,而国内棉花价格上扬幅度不如外棉大,内外棉价差有所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违约的隐患正在悄然增加。
国内外棉价差逐步缩小
国内外棉价差明显缩小。今年年初ICE棉花期货持续在75美分/磅左右徘徊,到目前已经上涨约15美分/磅;外棉现货报价多数从约85美分/磅上涨到了现在100美分/磅左右。而国内棉花市场交易以储备棉投放为主,现货成交价与储备棉成交价基本贴近,上涨空间和幅度都不如外棉大,因此内外棉价差呈缩小趋势。
国内外三四级棉1%关税下价差缩至3000元/吨左右,40%关税下内外棉价格依旧是内高外低。
以3月15日的市场3级棉为例,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报价为19359元/吨,进口棉花价格指数M级,棉花港口提货价1%关税下折合人民币15832元/吨,滑准税下折合16389元/吨,抛开运费等成本,国棉3级相比1%关税和滑准税下折价的外棉分别高出3527和2970元/吨。在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为19207元/吨,而外棉折价分别为13814和14893元/吨,两者价差分别为5393和4314元/吨。相比之下,这期间国内棉花价格上涨152元/吨,而外棉折价约上涨了2018和1496元/吨。
国内棉花价格在收储价格和储备棉投放价格的箱体区间保持稳定上扬的状态,ICE棉花期货市场受到投机买盘的拉升以及中国棉花价格稳定的支撑而走高,加上亚洲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整体稳定,推动国际棉花现货市场走强。在这种外棉涨势猛于国内的情况下,内外棉价差空间缩小。
棉花进口势头保持强劲势头
本年度以来(2012年9月—2013年1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20.7万吨,同比下降15.6%。在这几个月的进口中,月度平均进口量为36.8万吨,在历史同期处于强劲势头。
有业内人士近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主要是在后期市场的违约风险上。一方面担心外棉涨价,后期有未装运的棉花遭遇供货商违约不发货,另一方面则担心国内纺织企业使用抛储棉和用增发配额进口更多外棉而有违约发生。市场更多的担心是印度棉。印度棉价格虽然不跟着ICE棉花期货的上涨幅度而调整,但是在美棉、澳棉、西非棉和其他竞争性棉花价格普遍上涨的同时,印度棉花出口报价从85美分/磅以下突破了95美分/磅,港口未通关的印度棉报价至少也在90美分/磅以上。有一些预定了4月下旬到港印度棉的客户,正在担忧之中。
在这一轮ICE期棉强劲上涨的势头中,一些经营外棉的国内贸易商也遇到了难题。特别是通过ICE期棉套保的国内贸易商压力更大,在预定了进口棉后一些企业选择在ICE期棉上进行大比例套保,外棉现货价格虽然上涨,但销售进度缓慢,不少货物存放在港口,甚至有的棉花难以找到仓库储存,企业资金回笼慢,连续上涨的期棉价格令一些企业吃不消。据了解,国家正在陆续增发配额,有企业表示,希望配额尽快发放下来,可以推动进口棉市场成交活跃起来,有效缓解贸易商的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