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小店时代就要到来。根据全球经验,“Small-box retail”也是面向网络零售环境下实体店转型的方向。为什么?因为小型店可以尽量贴近社区,以其最大的便利性抵消或整合网络零售的优势。要知道,在日用品类中,社区店的便利优势要远远大于网店。
就中国市场而言,以往小型超市最大的问题,首先不是解决“内容”问题,而是解决“面子”问题。
现在的购物者已经被国内外先进业态教育十几年了,在价格之外,早已对商品品质和购物体验形成较高期待。如果你的超市观感不行,购物者马上对你的品质产生怀疑。
因此,即便做小超市,也要在外观和氛围设计方面做到“有品质”的感觉。通过视觉规划完善购物体验,这其实花不了多少钱。
在基本环境氛围做到位的情况下,小型超市可以在能省的方面做到尽量省。根据欧洲小型超市经验,现场团队做到3人(收银+理货+保安)、整个团队4~5人(轮班)就可以了,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一人多能,即每个岗位都能支持其他岗位的员工,例如收银员兼任理货员。
在商品种类、陈列方式、促销布置方面也要做到最省。例如对某些品类直接带箱或割箱陈列,减少补货、理货的时间精力投入就最好。这种“省钱、省时、省力”的细节举措有很多,整体规划,实验推进,可以省下很多成本。千万别做复杂动作,如果逼迫店中多增一份人工,成本就增加很多。
做到“小而省”的最好途径是:不要期望一下子将小店的所有领域都做到完美。对于一个小型超市来说,位置的便利、商品的组合和体验的品质感最为关键,其他细节都可以逐步完善。如果相对于大卖场将单品数量减少9/10,但综合成本只减少了1/2,那就是彻底的失败。
小型超市最紧张的资源是陈列面积和品类数量。小超市必须对每一个单品都进行初始考察和动态考察,看是否符合周围商圈、社区的需要,而且是否是大量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周转和坪效的提升。
德国ALDI超市击败了沃尔玛,但它一个店的商品只限制在800种以内(其店铺面积也普遍在1000平方米以下),这就是精选的结果。
它的商品宽度也很大,基本覆盖生活所需,但在每个品类下只选最畅销的1~3个牌子,既保证对大众市场品质感,又保证常销快销,这个诀窍一定要牢记。小型超市的一般功效在于便利,因此来这里购物的人群对时间也很看重,你一个品类摆好几种单品,其实也是在增加顾客的挑选成本。
以往人们对便利店的认识就是“位置好+价格高”,但小超市如果没有“低价形象”是不行的。小型社区超市是为固定用户和社区准备的,其竞争对手是大型综合超市,如果价格高就死定了。
但假如你在每个品类下只有精选的单品,那么采用最知名的全国品牌是肯定不行的,它们的毛利贡献无法给你盈利空间。因此,除了几个有“磁石”效应的大品牌之外,一般都要通过选择二线品牌、海外品牌的最优单品或定制单品,甚至选择自有品牌方式,来保证在廉价的同时提升毛利率。
为了在保证商品独有性、精选性的前提下建立清晰的“价格形象”,小店的自有品牌最好能做到30%~40%,未来的比例还要更高;敏感商品中,至少有20%的价格必须低至全国品牌价格的70%~80%,如果能相对达到6折程度,对顾客消费的刺激将是巨大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店铺形象不能支撑这个低价,则消费者感知所产生的不信任也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