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赢利规则之一是“二八理论”,即80%的客户为银行创造了20%的利润,却占用了银行80%的服务资源。对于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商银行来说,这种情况更甚,而差别化金融服务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差别化金融服务是指银行在细分客户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提供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可以说,在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上,银行不妨做到“看人下菜碟”。
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优化银行的有限资源,相继推出了贵宾室、理财室、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差别化金融服务措施。然而,这些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却还鲜见。要改变 “无差别”大众化服务,笔者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的差别化金融服务时,应当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在以下方面体现出差别化:
首先,服务层次的差别化。对优良客户和高端客户应侧重于提供符合其身份的服务;对大众客户应侧重于令人满意的服务。
其次,服务内容的差别化。不同客户,有不同的产品需求。因此,差别化服务需要我们提供大众性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合理配置金融服务资源,推出具有银行特色的金融产品,真正建立起差别化的企业服务文化。从客户实际需要出发,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有目的地向目标客户营销金融产品,尽力帮助客户节约成本,通过帮助客户提升价值达到银行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对优良客户和高端客户侧重于互动双赢的服务措施、提供综合授信额度等为其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对大众客户,侧重于通过柜台和自助终端等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最后,服务价格的差别化。差异性的定价可以实现全局效益、系统效益、长期效益和竞争力的协调统一。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等级、风险状况和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确定不同等级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服务价格。对于优良客户和高端客户,应根据其对银行综合贡献度、忠诚度给予一定的手续费优惠或贷款利率优惠;对大众客户,则收取正常费用。此外,还应该通过价格方式引导客户多使用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有效利用银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