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3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杠杆撬动“绿色信贷”

□ 本报记者 孟 玥

  “有农信社做坚强后盾,我们的项目建设‘不差钱’。项目正式投产以来,建设进度很快,有望在今年6月份建成投入使用。”近日,广西桂平市华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负责人由衷地说。

  该公司成立后与市政府签订协议,从事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广西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放信贷资金3900万元支持该项目建设。此项目将为减少该市城区污水排放、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只是农金机构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给力“三农”发展 

  “绿色信贷”是国家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出台的一项信贷政策,由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于2007年联合提出。

  近年来,随着绿色信贷口号的提出,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将此项信贷引入到信贷管理工作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紧随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构建“绿色信贷”机制,推动能源金融与能源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绿色信贷”的调控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东省淄博市农信社注重从信贷准入环节遏制高污染企业。在贷款审批环节上,该市农信社将节能环保作为贷款的前置条件,对进入当地环保部门评定黑名单的企业及时纳入征信体系,在这类企业申请贷款时一票否决。

  “贷款发放之前,我们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测评,对测评处于绿色等级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上的支持。”该联社员工说。

  据了解,还有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规模引导“绿色经济”发展壮大。

  河南省西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果、药、菌”三大特色农业,累计投放“绿色贷款”15亿元,引领5万户农民致富奔小康,着力打造“绿色银行”。

  “在抓好特色农业基础服务的同时,建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是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该联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难题待解

  随着“绿色信贷”的逐步推广,这一贷款模式对环保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此项贷款开展得火热之时,也需要“冷思考”。

  首先是关于“绿色信贷”这一概念的定义。

  在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对“绿色信贷”的定义做了如下说明:“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在信贷发放过程中,以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作为依据,注重对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把关,并将环境审核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原则,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政策,而对污染企业的项目和流动资金授信则进行限制,从而实现信贷资金绿色配置的金融信贷政策。

  虽然此定义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绿色信贷”贷款的对象已经做出了说明,但是,对于“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并未明确。“贷款投向哪些产业可以称为‘绿色信贷’,这是很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尚未明确的问题。”一业内人士分析道。

  “‘国标’何时出台、如何出台?这就是关键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

  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此表示,银监会眼下正在起草的有关绿色信贷的统计文件,绿色信贷的权重也可能成为除资产质量和收益状况等商业性指标之外的,监管部门评价银行优劣的全新维度。

  除了上述问题,多数银行没有专门办理和管理“绿色信贷”的部门,也不利于“绿色信贷”的大力发展。

  “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专责部门,并赋予相应权限,首先有利于银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还能把绿色信贷业务常态化、可持续化。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日常金融服务中绿色金融政策的执行。”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员分析道,“这些具体措施都将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