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江西省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革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李 博 本报驻江西记者 傅廷高 通讯员 王应玮 周 磊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肖四如(左二)在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胡福亮(左一)的陪同下在吉水县联社网点指导工作。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纪委书记朱卫民(左二)在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指导工作。
  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人员深入一线,调研贷款客户经营状况。
  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百福慈善基金”向贫困高中生发放捐助金仪式现场。

编者按:

  阳春三月,在风景秀丽的庐陵大地上,金灿灿的油菜花格外耀眼。在这片物阜民丰的土地上,有一群人,他们用拼搏与奋斗书写着一个个砥砺奋进的成长故事,描绘着一幅幅绚烂夺目的信合事业发展美景。

  他们扎根“三农”,在乡村田野间默默耕耘;他们更新理念,在改革路上勇往直前;他们凝神聚力,在稳步发展中昂首迈进。他们是服务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正是由于努力执着和不懈追求,2012年,在江西省联社年度考评工作中,他们荣获综合考评优胜单位,经营业绩实现新跨越。

  他们就是吉水信合人。

  截至2012年末,江西省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31.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6.37亿元,各项收入达23169万元,分别是3年前同期的2.08倍、1.63倍和2.68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吉水信合人正满怀信心,他们踏上新的征程,期待在更高更广阔的天际翱翔!

  扎根“三农”   倾力县域谋贡献

  “农村是农信社的主阵地,必须做到寸土不让,跟着农民走是永远不会错的。”谈到发展定位,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胡福亮多次强调这一观点。

  多年来,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吉水县联社一直坚持服务“三农”为己任,挑起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希望和责任。2012年,该联社以不到30%的存款份额,发放了全县近50%的贷款,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不是信用社这么多年来的大力支持,我根本发展不到现在的规模。”黄数荣一边向记者翻开红色封皮的土地使用证,一边感慨他的养猪历程。8年多来,由百余头生猪的家庭养殖发展到2000多头的规模养殖,受益于信用社持续的信贷支持。去年,他刚刚出资360万元拿到了阜田镇200多亩土地的使用权,并将原先位于县城的养猪场搬迁至此。“后面还有几栋猪舍在建,今年我打算将规模扩大到3000头。”黄数荣指着新建猪舍的方向,描绘着他未来的发展规划。

  像老黄这样依托于信用社发展起来的农户不在少数。吉水县联社主任刘怡说:“对于涉农贷款我们会尽全力支持,并且对信誉好、发展前景优良的农户还会逐年增加信贷支持的额度”。

  鉴于老黄良好的信誉度和发展前景,今年信用社对他的信贷支持力度也由去年的98万元增加到了200万元。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在大力支持“三农”的基础上,吉水县联社还把支持中小企业当成一项重点工作来做。

  2012年,吉水县联社紧跟产业政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充分发挥“连接市区和县域”这一有利的区位优势,与小微企业同发展、共成长。截至2012年末,该联社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605万元,信贷资金投放领域涉及农业水利、汽车货运、香料油加工、食品加工、医药科技、皮具、劳保手套、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累计扶持实体经济类小微企业113家。

  此外,为响应县委、县政府部署的移民搬迁安置“百日攻坚”和“百村竣工”工作,确保每一户峡江水利移民都能够早日安居乐业,吉水县联社还推出了移民户建房贷款,有效满足移民在建房中的资金需求。

  跟随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记者来到了位于吉水县醪桥镇槎滩刘家村的移民安置点,现场忙碌的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移民刘海根指着一栋三层高的小洋楼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一家人今后的新居。就在不久前,他还因为资金不足导致房屋停工而大伤脑筋。“多亏了信用社的移民建房贷款,没想到只用了半天就办好了,让我重新燃起了建房的信心,“刘海根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第三层已经建好了,还剩下一部分钱,我打算用来装修,估计用不了太久就可以搬进去住了。”

  醪桥信用社主任郭燕春说:“对于有资金需求的移民户,根据其实际情况,我们可提供1-5万元的小额贷款,及时帮助他们安居。”截至2012年12月底,吉水县联社已累计发放移民户建房贷款800余万元,惠及移民户200多户。

  在助力地方发展的同时,吉水县联社还不忘回馈社会,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资助贫困家庭子女获得平等教育机会。2012年,吉水县联社“百福慈善基金会”将12万元捐助金发放给100位家庭贫困的高中学生,以后每年依此标准捐助,直至其完成高中学业。

  更新理念   开启跨越新篇章

  面对金融业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坐以待“币”早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广大客户的需要。在理事长胡福亮的带领下,吉水县联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立足本地实际,更新理念,以争取客户为突破口,打好揽储组合拳,不断做大总量、做大份额,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存款增量、增幅均位居当地金融机构首位。

  对公存款曾是吉水县联社的“短板”,2012年以来,该联社成立了分别由理事长和网点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两级营销领导小组,对企业大户、系统大户、财政大户、重点项目还实行了领导负责制,主动营销,并全面落实省联社双层经营模式战略,抓好差异化营销。2012年上半年,财政预算单位账户清理工作让各家商业银行都势在必得,吉水县联社不仅稳住了现有财政预算账户,还成功争取到了医保局、教育系统、移民资金等多个对公存款账户。截至2012年底,吉水县联社各预算账户余额3.3亿元,较年初新增1.47亿元。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吉水县联社把创新经营作为抢占市场、拓宽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强化新兴业务发展、拓宽收入渠道,实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完美结合。

  “农信社与客户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理事长胡福亮常常说。

  在胡福亮的主导下,吉水县联社更新理念,推出了产业经营户贷款。该贷款通过对经营效益好、发展前景好、国家扶持力度大的当地特色产业统一授信,解决了产业经营户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难题,受到了产业经营户的广泛好评。此外,吉水县联社针对不同企业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丰富和创新了多个信贷品种,重点推出了百福惠民卡创业贷款和股金质押反担保贷款,还针对蓬勃发展的物流业推出了汽车营运贷款和汽车抵押贷款。

  由“等客上门”变为“主动营销”,吉水县联社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和企业走访,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同时开通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通过建立“优质企业项目库”,对实力强、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开通贷款绿色审批通道,快审快批、快结快办,缩短了企业的融资周期。此外,还引入了新的综合评级授信系统,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办法,做到随用随贷,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管理创新  激发员工“正能量”

  “如果管理不创新,员工的积极性不能被激发,人才得不到有效利用,我们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理事长胡福亮认为,吉水县联社的业务发展离不开内部管理的创新。

  早在2010年1月,胡福亮刚来到吉水县联社之时,他便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辖内的22个网点,通过和一线员工的深入座谈和充分调研,胡福亮决定全面推广绩效考核。

  在理事长胡福亮的带领下,各业务骨干加班加点制定考核办法。考虑到网点与网点之间经营环境及信用环境的差异,就采取考核指标一社一单价;为防止存款月度之间波动大,绩效工资差异太大,就将存款增幅加权平均后再考核;考虑到不良贷款压降压力大,就提高不良贷款的考核单价……

  通过开展全面的绩效考核,一批肯干事、能干事的员工得以凸现,并逐步走向中层管理和委派会计岗位。

  曾任基层信用社主任的罗贤刚便是其中一员。2012年底,通过联社综合业务考评,他以第二名的总成绩得以提拔为微贷事业部经理。谈到这一路走来的经历,罗贤刚颇有感慨:“今天的成绩还得益于联社的管理机制,不仅给予了我们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也让我们对工作有期望,对单位有归属感。”

  除了绩效考核办法的实施,吉水县联社还配套开展了季度劳动竞赛,并对在组织资金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安排外出考察学习,有效营造了全员争先的良好氛围。此外,全县各个网点还实行了二级考核,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我们做什么决定、干什么事都要朝着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业务发展的方向去做。”理事长胡福亮常说。

  吉水县联社通过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以市场为目标、以岗位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建立了与岗位价值、业绩目标相匹配的薪酬标准,真正达到按劳分配,薪酬激励的效果,大幅提升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在完善相应制度的同时,吉水县联社还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队伍,全面激发全员发展活力。

  2012年以来,吉水县联社以集体学习为突破口,印发了集中学习方案,该方案细化了每周、月、季的具体学习计划,建立起了全员学习长效机制,并重点安排对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组织学习。坚持学习三个“优先”,即:对上级传达的会议精神及当前重要工作部署优先安排;为各岗位“量身定做”的业务技能学习优先安排;对于员工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优先安排。

  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该联社还首创了员工“点单”,单位“买单”的学习方式,共征集到意见65条,采纳35条,确保员工学习能够学为所需、学能所用。2012年以来,吉水县联社共组织各类学习、培训26次,累计参加人数1900余人次。

  团队强、队伍强,才是真正的强。以激励机制激发人、以升迁机会留住人、以教育培训提升人,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吉水县联社在发展中实现了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以人为本  打造信合“家”文化

  一天之计在于晨。2012年开始,“晨会”便成为了每个吉水县联社营业部员工一天工作的开始。“通过晨会的有效开展,员工间的感情和凝聚力有了明显提升。”吉水县联社营业部主任刘欣荣如是说。

  企业文化,其实质是一种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载体的经营竞争哲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理事长胡福亮看来,吉水县联社是一个有着200多名成员的大家庭,而他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家之长”。3年来,他时刻倾听一线声音,始终朝着“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的方向努力,促进形成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2012年初,正是含饴弄孙之年的吉水县联社退休职工马忠民被查出肺癌晚期,这对于一个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晴天霹雳。仅仅一个月不到,就花费了数十万元医疗费。马忠民近九十岁的老母亲在去医院送饭的路上,又被石头绊倒,摔成了骨折,又需要数万元治疗费,马忠民的一家几乎被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压倒。正在这时,理事长胡福亮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立即组织全联社员工捐款,并向吉安办事处领导汇报,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为马忠民同志捐款的倡议。最终共募集到捐款达到了105336元,其中吉水县联社24670元,并亲自送到老马的手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3年来,吉水县联社累计投入200余万元用以改善基层员工的办公及生活设施。同时,每年还会下拨专项费用用于员工购买书籍,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

  “家”文化的形成,在于逐日逐月的积累。通过举办登山比赛、篮球比赛、演讲比赛、青年员工座谈会、中秋晚会等一系列活动,吉水县联社向员工不断传递着发展的理念,让员工感受着集体的温暖,上下一心,不断为更好更快地发展聚集着不竭动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