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盛产茶叶,这是我们的优势,做大茶产业,绝对不能让这上天的恩赐被埋没。从推陈出新茶叶包装,到种植有机茶叶;从成立合作社到去北京开拓市场,我深切体会到,搞农业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还要会经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武义县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俞学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茶叶种出来,一定要卖出去,而且要卖出高价,农户多赚钱,才是经营农业的本质追求。
一家一户种植,一家一户去市场上闯荡,能有多大效益?俞学文说,为了强化有机茶的规模优势,他于2004年成立了武义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结合自己在北京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如今合作社已开发出有机绿茶、有机花茶、有机铁观音等产品,开发有机茶、无公害茶面积6万余亩,其中有机茶占武义县全县有机茶园总面积的80%,居全国首位。而“更香有机茶叶”也早已名声大噪。
在实践中,俞学文摸索出了一条“农户+合作社+基地+公司+市场”的绿色产业链。目前,产业链初具规模,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俞学文举例说,市场行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加工公司的收购热情,公司订单如果减少了,就会缩减基地的种植规模,进而影响农户的种植热情。一旦农户“吃亏”了,就会反过来向合作社“施压”。
“我们的压力很大啊!”俞学文说,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闯市场,在茶叶品种选择、茶园日常管护、农户培训、农资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产业链造成负面影响,但受制于政策环境、资金实力等因素,合作社在经营中常常“顾此失彼”。
一个合作社如何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洋品牌茶叶的冲击下,中国本土茶叶如何提升自身价值?“唯一的选择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合作社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俞学文说,中国茶叶品牌过多,茶叶品种过于散乱,而且区域比较零散,各自为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一点很重要。”俞学文说,“国家鼓励扶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等,这是我们基层合作社现在急需要的。”不过,俞学文同时指出,当前一些科研院校在提供技术“落地”的过程中,重创收而轻创新,从而导致科技的服务属性大打折扣,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
(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