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末落户贵州湄潭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和20世纪70年代分离、成立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湄潭茶场,肩负着不同时期重要的历史使命,都在湄潭山野乡间留下了体量巨大、品种齐全和保存较为完好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这不仅在贵州省,而且在全国都极为少见,这既是湄潭乃至贵州茶叶发展历史的实物佐证,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为挖掘、收集和整理湄潭所拥有的这些丰厚的茶文化资源,1999年6月10日,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并组织会员开展了茶文化与茶经济的研讨、茶文化专题图书的编撰、茶文物的调研和茶文物普查等活动。这是贵州省第一个专事茶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
近几年来,在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开迅的策划、组织和带领下,在县内外茶文化专家和文史爱好者积极参与下,针对湄潭茶业发展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编撰出版了茶文化专题图书《茶的途程》和《茶国行吟》,引起广泛关注。
2010年10月,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再次组织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文史专家和文物工作者对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及全县各产茶区、制茶工厂等茶文物进行了历时5天的专题调研。此次在全县调研,不仅调查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贵州省湄潭茶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及其所属打鼓坡、囤子岩、永兴三个分场和茶园等生产科研旧址,还发现了其所拥有的较为完整的木制红茶生产线、民间木制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类现代金属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种茶叶包装盒及样品、标本、图片、手稿等茶文物,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保存之完好都十分罕见。
2011年4月21日-5月13日,湄潭县政府在县茶文化研究会上年调查的基础上,抽调相关人员成立专门的茶文物调查组,对全县茶文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勘测和数据登录,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绘制了相关图纸,建立了茶文物档案。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全县各个产茶区的古茶园、古茶树,如兴隆镇庙塘村落罗侯溪茶园、庙塘村贺家沟茶园、云贵山茶园和复兴镇随阳山茶园等明代老茶园。
短短十几天的实地调查,仿佛让调查人员穿越了湄潭茶业上百年的时光。一件件陈旧的物品,好像是一条条时空隧道将调查队员带到湄潭茶业红红火火的年代;一棵棵迎风摇曳老茶树,似乎在向大家招手致意,急于要给大家诉说湄潭茶业的百年沧桑;一个个当年满怀雄心壮志,将血汗洒在茶园而今已年迈的老茶人,让人崇敬。这一次茶文物调查,是对湄潭县茶叶发展历史的一次较为系统性的梳理。通过梳理,考证了史料中提及的湄潭县产茶的记载,使湄潭茶文化底蕴的脉络更清晰,为不可移动的茶文物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了充分地展示湄潭县乃至贵州省现有丰富的茶文物及茶叶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茶叶科研生产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贵州茶叶科研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共湄潭县委、湄潭县人民政府还决定争取在湄潭建设一座具有现代理念茶文化专题博物馆——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同时,为了紧紧抓住2011年申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机遇,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还组织相关人员对实地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编制出一整套推荐材料,并通过县文物主管部门,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旧址作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推荐单位,重点上报贵州省文物局。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和展示湄潭茶文化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且有利于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沉默的记忆不会永远再沉默,尘封的历史也不会再被尘封。“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将以全新的理念、适宜的场地和空间,以及现代化的展陈方式,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全面展示和宣传的综合平台,同时填补贵州省没有此类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将充分利用已拥有的茶文化资源,集中宣传湄潭乃至贵州茶叶历史文化和茶产业发展的辉煌业绩,以吸引更多人关注贵州茶叶历史文化和茶产业发展,让他们了解湄潭茶业,了解贵州茶业,并为促进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