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信息网专稿 2012棉花年度已经过半,大量棉花流入国家储备,国内新花现货资源减少,电子盘上仓单维持低位,外棉报价上涨,与国棉优势正在缩小,市场上可供纺企采购的棉花资源寥寥无几。后期市场可供采购的资源集中在正在进行的2013年储备棉投放上。在当前的环境下,纺企棉花采购将国储棉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进口棉。
现货可供资源少而不平衡
初入2012年度,国内棉花现货价格连续5个工作日低于政策调控价格20400元/吨,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启动收储预案政策。2012年9月10日—2013年2月27日,储备棉累计成交621万吨。其中,新疆成交398万吨,内地成交223万吨。据该网最新生产调查显示,预计2012年度棉花产量722万吨。其中,新疆产量410万吨,内地产量312万吨。这样算下来,目前收储量已经占到产量的86%。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本年度累计公检棉花686万吨。其中,新疆公检441万吨,内地检验245万吨。在产量预计不变的情况下,公检量已经占到产量的95%。截至2月底,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大量棉花流入国储或是准备流入国储,现货可供资源寥寥无几。
3月31日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工作将结束,而目前现货市场上可供棉花企业加工交储的资源并不多,新疆地区日交储量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按此预计收储结束后累计收储总量可能在650万吨左右,再算上大单计划收储的量,650万吨的国储量轻松可破,预计国储资源占到当年产量的九成。
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底全国棉花检验平均品级3.17级,其中1-3级棉占比达到66%,5级棉占比仅为1%。由于现货价格与交储价格倒挂,高等级棉基本全部流入国家储备,现货市场上可供采购的高等级棉已不多,即使有高等级棉,其价格也使纺企望而却步。
储备棉投放仅限于纺企自用
2012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实施储备棉投放。截至2012年9月29日,2012年储备棉投放共成交49万吨。储备棉投放缓解了纺企的用棉需求,但是这一数量低于纺企一个月的用棉量。对纺企而言,竞拍最大数量也只限定于纺企一个月的消费量。
2013年初,由于大量新花流入储备,国家有关部门再次决定向市场投放储备棉。储备棉竞拍于1月14日启动,截至2月27日,累计竞拍成交56万吨。储备棉的投放缓解了纺企的用棉需求,但笔者发现,实际成交量低于纺企一个月的用棉量。这反映出纺企采购方式依旧是随买随用,并未出现大量补库行为。其次投放资源的种类与价格也是纺企所关注的。从储备棉投放的资源来看,本次抛储力求资源匹配丰富,进口棉、国产棉均有,国产棉中2008年度、2011年度的地产棉和新疆棉均有涉猎。从竞拍结果上看,纺企对于新疆棉青睐有加,尤其是2008年度净重结算的新疆棉。从已成交的储备棉价格看,整体价格在19000—19400元/吨,平均品级4级,长度28mm,低于同等级别国内现货价格,但高于外棉价格。所以,纺企的棉花采购依赖储备棉,趋向进口棉。
本年度以来,国家两次轮出储备。由于收储、抛储同时进行,为了防止“转圈棉”的发生,国家规定参与储备棉竞拍的必须是纺企,而且是其1—2个月的用棉量。抛储解决了部分纺企的用棉情况。一些小型纺企,尤其是5万锭以下(含5万锭)的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参与到竞拍中,他们只能在现货上采购,而现货资源不足,给他们的采购带来困难。当前,企业在年底刚刚归还了银行贷款,故而手中流动资金量减少,资金不足使企业在采购上捉襟见肘。
棉价上涨及配额政策不明朗
本年度以来,我国棉花进口已经接近200万吨,按照前几个月的棉花进口进度,本年度总进口量预计至少在300万吨。但从当前情况看,后市进口情况不明。虽然外棉价格相比国内棉花仍有优势,但是目前外棉价格持续上涨,89.4万吨关税内配额已经发放,增发更多的配额一直没有消息,一些贸易商和纺企正处于观望状态不敢轻易下单订货。当前,外棉报价上涨,40%全额通关优势减弱,企业想通过这一渠道采购外棉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进口棉资源上看,在外棉价格上涨和缺乏足够的进口配额的情况下,后市能进口多少棉花难以判断。
本年度以来,新棉几乎都被用来交储,可交割期货的新棉仓单稀少。截至2月27日,郑棉仓单数量仅有303张(含有效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