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培养职业化农民解“无人种田”难题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过去30多年,有数亿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数量已近2.6亿人。2011年末,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传统村落的衰败,许多村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年轻人离开农村后大多不愿返回。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看来,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解决明天“谁来种粮”、“怎样种粮”问题的时候。

  张楀投身农业已经5年。2007年底,她返乡发起成立了黔江区天禹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无公害辣椒3200多亩,带动当地太极、水田、金溪、新华等4个乡镇近1000户农户发展辣椒、甘薯等产业。

  回顾创业历程,张楀说,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到了农村却“有心无力”,“最缺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张楀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389961部队”,“一般的农活可以请农村妇女,但涉及技术和管理方面,需要青壮劳动力。”

  对于张楀的合作社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主要起技术示范作用,更多是鼓励农户发展订单式农业,但由于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种地,现在发展订单式农业的农户规模仅占整个基地的10%左右。这些农户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培训技术,并提供技术指导。

  张楀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这将有效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现状,“但根本问题还是要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我们跟职业学校提建议,开设农业种植养殖课程,但是没有学生愿意报名。”

  据测算,我国农业劳动力有2.79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说:“国家创造环境,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部分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有所行动。去年8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100个试点县(市、区)。

  “要想引导合格的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关键要为其创造优惠的发展环境,要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确保他们的收入要高于外出打工,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地留在农村发展。”张晓山说。

  张楀也建议,国家要建立一整套培育机制,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培育出一批新型农民。

  (娄辰 朱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